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5月10日

新化乡新化寨村:

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讯(通讯员 杨秀梅 吴玉富) 讲述红色故事,弘扬长征精神。锦屏县新化乡新化寨村是红军长征途经锦屏的第一站。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有两名红军战士因伤掉队,被当地群众救治并且在这里安了家。88年过去,两名红军战士已经故去,他们的后代也成了这里的一员,新时代、新变化,他们也有了新生活。

四月的新化寨,田畴阡陌交织,草长莺飞如画。在新化寨,笔者找到了已经是70岁高龄的欧邦炎老人,他是红军战士欧安寿的小儿子,在和他的交谈中,他将父亲长征的经历娓娓道来。

“我父亲原名叫张光洋,是江西瑞金人,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参加红军,从江西一路跟随红军部队转移到贵州来,到新化寨的时候,父亲的脚受重伤走不动了,由于红军忙于行军赶路,并且当时部队没有足够的担架,就通知我父亲,让他在这里先养伤,好了以后再慢慢跟上,他被一户欧姓村民收留医治。”欧邦炎回忆道。

在新化寨医好腿伤后,由于张光洋已经掉队太久,难以跟上红军大部队,他便在新化寨安顿下来,并改名欧安寿,而那段没有走完的长征路,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欧邦炎说:“我们小时候,父亲常常教育我们,要做个好人,好好学习,听党的话,继承他的志愿,走他没走完的路,长大了去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2年我报名参军体检合格,就遵从父亲的意愿,在北京当了八年的兵。退伍回家后,我的父亲告诫我不要忘本,不要忘记红军长征走过来的路,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算以后日子好过了,也不要忘记他们那个时候的艰苦岁月。”

父亲的谆谆教诲,让欧邦炎不敢忘怀,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是他仍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家里盖新房,他就拌砂、挑浆,给砌砖的师傅当帮手。春耕农忙,他就自己下田播种,家中的五亩多农田,在他的辛勤劳作下每年都是大丰收,一家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走访完欧邦炎老人,笔者也沿着红军走村过寨的足迹一路走一路看。当年红军为了不打扰村民,在寨子外面宿营,其间,红军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耐心为群众讲解党的好政策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导大家进行农业生产等,得到村民的支持和拥护,军民鱼水情悄然萌生。为纪念这一段历史,村里在当年红军宿营过的地方修建了红军广场、红军长廊等。

新化寨村支书欧一权还给我们讲起红军井的故事:“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新化的时候,从新化司过到凉亭这儿,这里以前有很小的一个岩缝出水,后来红军在这里扎营过后,就把这里的井挖大,这口井也被我们村里的村民一直沿用至今。”

吃水不忘挖井人,新化寨的人们不仅牢记红军的恩情,更是将红军的长征精神用在发展生产的干劲上,如今村里的产业遍地开花,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我们村的田坝是全县500亩大坝的其中一个,有基本农田2680亩,林地有11800亩,精品水果1150亩,水果主要有金秋梨、椪柑、脐橙等。三黎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很便利,去年我们村得益于广东省佛山市的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7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现在村里的各项条件已经很好了,人均收入也比2019年翻了一个番。”提起村里的变化,欧一权自豪地说。

据了解,2018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将新化寨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借此东风,新化寨也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大步前进。

--> 2022-05-10 新化乡新化寨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186970.html 1 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