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第四幼儿园 梁艳 田宇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幼教工作者在学习国外先进课程理论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幼儿园课程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作为贵州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苗族童谣包含苗族人民重要的思想、文化、情感与道德内容,保留了丰富而多样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生态因素,因而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曾经伴随着一代代苗族人成长的经典童谣渐行渐远,慢慢地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从孩子们的世界里消失了。本研究试图以凯里市第四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为研究对象,共同探讨苗族童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同时,使苗族童谣得到更好传承。
一、苗族童谣教育方案的确定
通过《幼儿园教师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最终确定苗族童谣的教育目标:了解童谣的历史与发展,理解童谣故事的内容;喜欢用肢体动作表达真实生活情境、通过童谣动作及艺术创作有效锻炼幼儿的全身的肌肉组织的耐力和灵活度、加强肌肉的硬度和节奏感、全面拓展幼儿的感官体验;借助课件、实物欣赏、动手操作等欣赏并了解童谣;感知童谣的形式,通过表演等活动,提升幼儿主动参与童谣活动的积极性;以童谣为载体,让幼儿通过学会欣赏童谣以及从中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愿意学童谣,对童谣产生兴趣;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传递少数民族文化。
小中大班各选择4首童谣,小班:游戏歌、刺花开、乖乖小姑娘、雨呀,你下吧;中班:蛤蟆不吃水、大公鸡和小公鸡、老鼠抖芝麻、亮火虫;大班:诓婴歌、娃娃游戏歌、共产党像太阳、凯里真的好。
苗族童谣主要应用于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同时渗透到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活动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主体上以幼儿、教师、园领导、协同各类参与人员共同参与。
二、苗族童谣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施
(一)小班苗族童谣活动实施情况
小班苗族童谣活动实施过程中发现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对苗族童谣的学习很感兴趣。整体活动氛围轻松愉快,基本达到了活动目标。但是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活动准备不够充分,目标不明确,且达成度不够。在第二轮实施的过程中目标突出活动重点;增设吸引幼儿兴趣的内容;丰富活动环节,增加实践操作,升华幼儿情感。经过两次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积极性较前一次高,能全员投入活动,活动结束时仍对苗族童谣有较大兴趣,基本达到了活动目标,活动效果良好。
(二)中班幼儿苗族童谣实施情况
中班苗族童谣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设计较为明确和清晰,主次分明;整体活动逻辑性较强;幼儿的参与度较高,幼儿能用自己的理解将学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但是目标的设置过于简单,不符合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中班幼儿没有难度,导致活动过程平淡。同时,苗语对于幼儿学起来略有困难,因此兴趣不够。在第二轮活动实施过程中选择符合中班幼儿发展水平的内容,达到让幼儿发展的目标;更改活动方案,设计更能完成主题目标的活动;丰富活动环节。经过两次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活动目标的完成度较高,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积极举手发言。
(三)大班幼儿苗族童谣实施情况
大班苗族童谣教育活动较好完成活动目标,幼儿能直接复述童谣。但操作环节较少;活动开始过于仓促,未吸引幼儿兴趣。教师应该增加幼儿操作性内容;增设导入环节,吸引幼儿兴趣。第二轮做出以下改进:增加幼儿操作性内容,设计导入环节,引起幼儿兴趣。经过两次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幼儿各方面均得到良好发展;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难度合适,符合大班幼儿发展水平。
三、苗族童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的效果和策略
(一)苗族童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的优势
幼儿对苗族童谣等传统文化兴趣浓厚;教师课程开发意识显著提升;评价与反思行动研究课程实施能力大大提高。
(二)苗族童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的不足
课程实施中幼儿缺乏自主性;教师缺乏课程开发专业知识理论;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课程开发面向群体单一。
(三)教育建议
课程实施注重活动的过程性和幼儿的自主性;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教师积累知识经验,提高课程开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