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第三中学 袁妮娜
初中生这个花季的年龄,各种认知都是懵懂盛开的阶段,自我崇拜或偶像崇拜让很多孩子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引发自我探索与发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苏格拉底曾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从生活观察、自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数学与生活联系方面出发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与成长。
一、生活观察
在教学中,如何把学生与数学拉近,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例如,《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面积最大问题》如题:小王计划用12米的篱笆围成一个“日”字形的生物园饲养两种不同的家禽,生物园一面靠墙,且墙的可利用长度最长为7米(1)若生物园的面积为9平方米,则这个生物园垂直于墙的一边长为多少?(2)若要使生物园的面积最大,该怎样围?
开放式提问:如果让你建生物园你会怎样建?在纸上设计出图纸,思考图纸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再确定这个问题上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自然地被带入生活的情景中思考与观察。但所有的前提是要给学生开放的环境,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和巧妙的抛问艺术。
再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用几幅简单的数学图形描绘日出的过程,并对自己所画图形进行分类。在日出的美景欣赏与描绘中,自然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发现实生活的思考。
二、自我问题发现
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差异化的课堂教育要从差异化的学生自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开始。在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相关,而且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时候,才会去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只有发现问题,学生才可能去想着去解决问题,才能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整节课才有了中心,才有了切合实际的中心,才可能因材施教,让学生有所收获。
例如,上面小王建“日”字形生物园的问题,当学生列出式子计算出两个结果的时候,每个学生各自的疑问是什么,可以自己讲一讲。难道会有两份设计图纸?学生用代数字设计验证,会突然发现长为1米时,宽则为9米,则超出墙体之外到别人家院子了,学生瞬间就会恍然大悟,发现原来数学与现实生活有所联系又有所不同。
再如,在《不等式及其解集》第一课时,以问题:小明今年8岁,他哥哥比他至少大2岁,小明的哥哥至少多少岁?开放性地让学生大胆自主猜测哥哥的年龄,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结果(1)哥哥的年龄为10岁;(2)哥哥的年龄为11、12、13等等;(3)哥哥的年龄大于或等于10岁。当学生猜测出结果时,要予以肯定,学生才会继续关注课堂的发展。三种猜测都正确,但哪个能更全面地说明小明哥哥的年龄之谜?学生这时可能才会发现自己的猜测虽然对,但不能全面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学生才会发现数学思维的严密、严谨性。发现自己原有认知的浅薄,更新原有认知,提高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和学习态度都得到发展。
三、问题解决
老师就应该做那个求同存异的引领者,尊重集体智慧又尊重个性发展,给学生自我思考与施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问题,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解决外界的问题,从内向外的发展,才符合认知的发展规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获得成就感,进而不断地肯定和提高自己,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例如,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复习课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进行一题多解,从多解的对比中又发现巧解的方法,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思维与解题方法。通过解题发现,原来思维不同解决的途径不同,巧妙的思维可以化繁为简,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意识到数学思想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有多种数学思想,可以联合解决问题,注重学习数学思想。并且在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隐含有以前学过的知识(平行线、三角形),从而建立联系。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在联系对比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从而从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四、数学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高于生活,又可以指导生活。例如,上面小王建“日”字形生物园的问题,同样是12米长的篱笆,可以围成9平方米的生物园,也可围成12平方米的生物园。但对于小王来说哪种更具现实意义,在成本固定的前提下,肯定是越大越好。如果没有通过数学计算,小王肯定想不到还可以这样增加利润,此时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显而易见。
如何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能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开始向自我创新方向迈进,数学学习也将达到一个良性的闭合循环。接受数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让数学成为生活的乐趣与良药,让数学思想在心中生根、发芽,自主生长。
总之,数学课堂的真实性源于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发现自己思维上的不足,是否能够畅通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感受到与老师、同学间愉悦的交流与合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