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5月11日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 台江县打造民族工艺品及品牌初探

□ 李廷付 吴晓东 金小琴

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台江县委县政府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不断进行实践,积极发展民族工艺品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台江县发展民族工艺品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目前,台江县有213项各级非遗名录,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10项、州级5项、县级184项。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56名,其中国家级5人、省级8人、州级11人、县级432人。台江县注重从不同方面突出民族文化和非遗保护传承的先锋引领作用,2013年以来,共开展非遗培训15期,培训人员750余人次。在传统村落、社区、学校设立25个传习点。非遗的传承、发展和利用,已经成为带动台江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让文化遗产实现了活态传承,提升了文化旅游附加值,以旅游带文化、文化促旅游,提高全县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格调。

台江县注重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建设,扶持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活态体验阵地建设,把博物馆、陈列室、传习所作为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来抓,形成“政府+企业+家庭+私人”多元主体建设格局。目前,全县有在国家文物局平台备案的以苗族文化手工艺展陈为主的博物馆2个,以及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帮扶工坊5个、州级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基地4个、州级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5个。各传承基地(传习所)、教育示范基地和非遗工坊在从不同角度展示台江县丰富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馆舍主体功能和附属功能,进一步加强对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二、民族工艺品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今年3月底,全县注册的企业中,涉及非遗产业且存续的有835家,以经营苗绣和银饰的企业为主。其中,苗族刺绣680家、银饰151家、其他4家。经营苗绣和银饰的企业体量较大,其中个体独资263户、个体工商户522家、农业合作社24家、普通合作社2家、公司20家,带动就业人员近2500人。2018年以来,共组织民族工艺品企业20余家参加各类交易会30场次以上,多次获得各级博览会奖项,有效推动了民族工艺品企业参与多种形式的区域性合作与交流。重点打造的台江姊妹街已成为民族工艺品街区,银饰、苗绣入驻企业达20余户,初步形成民族工艺品销售集散地。此外,还积极培育极具代表性的手工艺企业,如台江县喜悦祥银饰有限公司,2021年度产值1003万元;台江吉玉鸟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度产值344万元。台江县浩邓民族银饰刺绣有限公司法人石传英先后获得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金奖、贵州省“巧手脱贫·锦绣圆梦”妇女手工技能大赛刺绣类一等奖、民族刺绣“十佳工艺大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其精湛的技艺得到与会中外嘉宾的赞誉,曾与意大利OTB集团签订120万元的订单,与法国SARL公司合作开发苗绣产品,将苗绣元素融入法国时尚品牌,让台江县苗绣走向世界舞台。该公司申报了2021年文化产业 “三个一”工程项目,其产品“浩邓苗绣”成功入选2021年文化产业“三个一”工程项目特色文化产品。

同时,台江县紧紧抓住列为全省第一个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的契机,积极鼓励各类妇女领办刺绣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全县先后申报成功4个省级“巾帼示范基地”、5个省级“锦绣计划巧手脱贫基地”、6个州级“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等。同时,依托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项目建成的15个扶贫工坊,在全县各乡镇发挥阵地作用,为广大妇女提供工作场所,实现1000余名绣娘稳定就业,绣娘月均工资2000元以上,年产值近3000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散、小、弱居多。

总体来看,台江县民族手工艺产业仍处于低层次、小规模发展阶段。大量的传统手工艺者仍然采用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市场主体呈现散、小、弱、乱、参差不齐等特点,产业规模效应难以体现。例如,施洞镇有117户在从事银饰生产经营,但各家自立门户,相互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规范的工艺技术标准,导致综合效益低下。

(二)设计制作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

目前,台江县民族手工艺产业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加工方式,企业较为分散,产业集聚优势不明显,未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使用现代机具的企业较少,以织锦为例,织锦所用的器械千百年来的结构及用法没有改变,生产速度极慢。类似生产设备落后、工艺简单、生产规模小的现象非常普遍,从业者基本保持着传统生产方式。

(三)市场定位过窄,缺乏品牌和商标意识,经营理念落后。

拥有多姿多彩苗族文化和独特加工技艺的台江民族手工艺品,应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差异性。然而,目前台江县民族手工艺产品60%左右仍为民族特需品,乡村家庭手工作坊产品九成以上为民族特需品。产品过于注重实用性、独特性、美观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体现不足,难以适应现代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导致台江本土生产的民族手工艺品缺乏创新、市场竞争力不强。

同时,台江县民族手工艺产业品牌意识淡薄,未能培育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虽然有一些民族手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但大多数企业不注重产品商标注册、包装及宣传推广。一些极具台江苗族特色的产品没有形成自主品牌,民族手工艺产业原产地标识的设计认证工作滞后。

在营销渠道上,民族手工艺品大多仍采用传统的营销方式。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等新型互联网销售模式在行业内应用非常少。

(四)人才缺乏,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台江县民族手工艺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年龄普遍较大,自我保护意识较浓,对外来文化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枯燥的手工劳作,加之传统制作工艺主要依靠师傅传帮带的传承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技艺散失,甚至手艺失传。此外,由于生产环境普遍较差,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导致传承民族手工艺的人数逐年递减,技艺人才青黄不接。

同时,为数不多的民族手工艺企业都是从家庭作坊逐步发展而来,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培训无力,企业带头人没有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分类指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对全县民族手工艺作坊企业类型及产品类别进行科学归类和划分,制定分类指导和扶持发展战略。一是扶持龙头作坊、龙头企业、特色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实体发展。对具有规模化发展基础的银饰、苗绣等民族手工艺产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逐步形成企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并带动其他企业发展。对具有特色的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实体,鼓励其走专、特、精发展之路,努力塑造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二是引导和鼓励乡村分散的民族手工业作坊向专业合作社、企业化经营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分工,逐步形成布局集聚化、产品特色化、经营企业化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民族手工艺发展格局。

(二)加强传统技艺传承和保护,巩固发展根基。

一是加快建立台江县民族手工业协会及银饰、刺绣等分行业协会,摸清家底,掌握动态。组织民族民间工艺艺人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州级工艺美术大师。二是继续鼓励建设私立民族手工艺博物馆,更好发挥其对民族手工艺品的收集、传承、宣传、教育、启迪作用。

(三)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鼓励民族手工艺企业加快提升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着力开发突出苗族历史文化元素和地域特征的特色旅游商品,以增加新品种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市场新需求。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到台江开展与民族手工艺及产品相关的技术研发,加大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引导引入现代技术和设备,推动民族手工艺传统工艺与现代装备、技术结合,提高民族手工艺企业装备技术水平。

研究制定银饰、刺绣、苗族服饰等民族手工艺的技术标准,对原材料选用、制作工艺、技术要求、产品分类、产品标志、产品包装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指导各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个体作坊进行规范化生产。加快银饰、刺绣等重要民族手工艺品国家地理标志申报和认证,对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民族手工艺品,督促所有生产者严格按照工艺标准进行生产和销售,保证产品质量。

(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打造竞争优势。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制定全县民族手工艺品重点品牌培育库,分梯次备选中国驰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标。引导企业加强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工作,强化企业品牌建设、保护和推广意识。

(五)加强民族手工业人才培养,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师徒传承与多种培养、教育模式相结合,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民族手工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快制定台江县民间艺人管理办法,对民间艺人开展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民间艺人在弘扬特色文化和传承传统技艺方面的突出作用。二是完善师承制度,依托各级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等优势资源,通过技艺传承,培养民族手工艺骨干人才队伍。三是实施民间工艺进学校战略,通过行政手段保障民间工艺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在县职校增设民族工艺美术专业,加强对民族手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的培养。

(六)重视营销平台建设,创新民族手工业传播方式。

结合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的民族手工艺名优产品展示、展销市场和平台,拓宽营销渠道。一是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主动适应商业发展新业态要求。二是鼓励民族手工艺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县内外开设一批民族手工艺品线下体验店,扩大民族手工艺品网络营销规模。三是重视运用新媒体,传播民族手工业文化形式和特色,以商业定制、公益教育等形式探索开发合适的传播渠道,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台江县民族手工艺文化的影响力。

(七)依托施洞景区建设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促进产业融合和集聚发展。

加快推进施洞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引导民族手工艺企业入驻景区发展。在施洞、老屯等乡镇培育有区域特色的银饰、刺绣等民族手工业加工基地。

充分利用银饰、刺绣等民族手工艺品生产过程的观赏性,将民族手工艺发展与文化旅游开发相结合,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制作,实施体验营销,深度挖掘购买潜力。以民族手工业丰富旅游服务业内涵和形态,以旅游服务业带动传统民族手工艺产业转型发展。

(作者单位: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 2022-05-11 —— 台江县打造民族工艺品及品牌初探 1 1 黔东南日报 c187036.html 1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