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5月13日

“吹出”黄平泥哨别样风姿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声锦 刘健

“我的牛儿‘吹响’了!”

“我的兔儿也‘吹响’了!”

……

5月9日上午,在黄平县新州镇第三小学红领巾泥哨社团教学班里,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吹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泥哨,清亮的哨声伴着阵阵欢呼声响彻云霄。

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泥哨叫作“黄平苗族泥哨”,简称“黄平泥哨”。

黄平泥哨,以当地优质黄泥为基本原料,通过搓捏、煅烧、上色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泥哨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极高的收藏价值。

黄平县是中国泥哨艺术之乡。2008年,黄平泥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黄平县城北有一座依山而建、古朴典雅的三合院,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黄平苗族泥哨制作技艺传习基地,也是苗族泥哨省级传承人陈应魁的工作室。

在这座幽静的小院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给半成品泥哨上色的陈应魁。

“泥哨是我们黄平的特产也是国家级非遗,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黄平泥哨手工艺传承下去。”30多年来,陈应魁对泥哨制作初心不改。

在黄平县委县政府和当地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黄平县新州镇第三小学把黄平泥哨传承文化引进校园,建立了专门用来研究泥哨的泥哨室,并配置了大量制作泥哨的材料和工具。对泥哨的造型、穿孔、烧制等制作工序进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我从小就对小动物感兴趣,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能吹响’的动物泥哨时,感觉很神奇,慢慢喜欢上了制作这种小动物的过程。看着自己独立制作完成的泥哨,感到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新州镇第三小学5年级7班的杨栩景同学高兴地说道。

在该校红领巾泥哨社团的展示柜里,记者看到琳琅满目的泥塑作品,有初步成型的半成品,也有制作完毕的成品。

随着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文件的出台,陈应魁看到了新的商机,也看到了黄平泥哨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近,来自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购买泥哨的客户越来越多,他们有的是自己的需求,有的是受朋友之托。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下一步,我们在稳步推进周边省份市场的同时,将进一步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将我们的泥哨文化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脉如流,绵延不绝。

在新州镇第三小学的非遗文化传承课堂上,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泥哨,他们灵巧地舞动着手中的黄泥,揉、捏、搓、刮、刻、画……一个个形象逼真的小动物渐渐成型,造型浑厚简练、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这场“非遗文化课堂”里,孩子们学得开心,玩得也开心。

--> 2022-05-13 1 1 黔东南日报 c187163.html 1 “吹出”黄平泥哨别样风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