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5月13日

对芦笙文化进校园的几点思考

——以凯里地区为例

○ 凯里市第十五中学 张秀继

一、芦笙文化的背景

芦笙作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是苗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人心、表达情感的物质载体。苗族同胞离不开芦笙,在苗族古歌和苗谚中有这样的记载:“金竹叶子嫩青青,苗家自古爱芦笙,隔山听到芦笙响,牵动花裙牵动心。”“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这就是芦笙给人们带来的情感。

在中国苗岭山寨里,苗族男女几乎都会吹芦笙、跳芦笙。由此可见,芦笙不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而且对于苗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是苗族文化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芦笙不但响遍苗岭山区,还响遍祖国及世界各地。芦笙不管响到哪里,哪里就出现一派团结、友谊的热烈气氛。在各种国际交往中,我国曾派出苗族芦笙演奏家东丹甘、杨昌树、余富文等先后出国访问,他们将苗族精彩的芦笙表演艺术种子撒向世界各地,展示了苗族文化之雄奇与精彩。西方许多国家的观众对苗族芦笙赞不绝口,都说苗族芦笙舞是“东方迪斯科”“苗族的象征”“世界民族的艺术”。可见,苗族芦笙已不仅是我国西南地区苗族群众所喜爱,甚至有不少外国友人还积极参与到芦笙文化活动中去。

二、芦笙文化的困境

尽管芦笙文化广受赞誉,但其推广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社会层面

1.目前芦笙文化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体现不出更高的经济价值,许多时候人们只是在空闲或节假日自娱自乐,因而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音乐人士去传承它。

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青年人为了生活普遍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老的吹不动,小的不会吹。

3.现在流行吹短笙,吹长笙的很少。大多数的芦笙场,特别是凯里市的舟溪、鸭塘、三棵树和雷山县的西江等地,吹短芦笙的多,吹长芦笙的少。

4.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集声、光、电为一体的现代家用电器,芦笙已失去原有的魅力。走村串寨很少听到芦笙的吹奏声,古老的芦笙文化面临着现代文化的挑战,有被现代文化取代的危险。

(二)政府和学校层面

1.地方政府对芦笙文化的发展重视不够,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去保护和发展芦笙文化。

2.由于当地受政治、经济等因素所限,苗族芦笙文化的开发利用,往往是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或小城市间交流多,在全国大中城市、汉族地区交流少,在国际性的交流就更少了。

3.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从小培养起。当前,人民对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更多强调应试和升学率,从而导致学校只能忍痛割爱去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一些特色教育无法开展,有时也只能应付了事,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只能望“笙”兴叹。

4.没有专业的芦笙老师来教学。有些学校也尝试开展这方面的特色教育,如舟溪中学、鸭塘中学,但请来的人员大多是当地的民间芦笙手。由于没有多大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5.对芦笙曲调等方面研究的人少,真正懂其内涵的人更少,正处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

(三)芦笙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也在不断增强,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实施,开启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多彩贵州”“唱响黔东南”“凯里国际芦笙节”等由政府牵头的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从中涌现出不少芦笙高手及经典作品,如凯里市歌舞团青年芦笙演奏员杨正平,丹寨县青年芦笙演奏员杨林等等,他们的演奏水平堪称顶级大师;丹寨的芦笙舞《锦鸡舞》惊艳全场,掌声如潮。民间芦笙也得到极大地重视,农历六七月间及春节期间凯里各地都在举办芦笙节,不仅增添了民族的节日气氛,同时也使芦笙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激发了不少芦笙爱好者更积极地去挖掘和弘扬芦笙文化。

(四)芦笙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现在,上级主管部门也在强调各中小学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教育,一些学校也在开展芦笙、苗拳、刺绣等方面的特色教学,但这只是沧海一粟,效果也不怎么理想。若要真正把芦笙文化做大做强,并形成凯里特色教育的一张名片,能使我们的芦笙文化后继有人,为今后培养出更多的芦笙大师来,笔者认为还得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党和国家要高度重视,各级地方政府要舍得投入,要经常组织和鼓励芦笙专家、学者积极研究和探讨芦笙文化,把有关研究成果编成书籍(教材)、影视作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把近五六十年来所涌现出的有很高威望的苗族芦笙演奏家,如东单甘、杨昌树、杨正平等的成果制成专辑或专题片大力宣传,树立典型,激励后辈,让更多喜爱芦笙的人们有所了解、学有所依。

2.各高中拓宽升学录取渠道。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把成绩搞上去,才能考取高中,学其他没用,从而忽略对孩子们特长的培养。对于喜欢芦笙,被误认为“不务正业”的学生,老师要多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家长转变观念,知道把芦笙吹好,中考时哪怕分数低一点也可以上高中(特长生)。

3.政府支持,舍得投入,转变对学校的评价机制。一种民族文化能否得到传承和延续乃至发扬光大,关键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工作,多举办民族文化的赛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团队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三分投入,七分收获”。这样才会有更多有志之士积极投身到里面来,同时也把开展民族文化作为考核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4.以学校为基地,培养后备力量。学校是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是培养接班人的好阵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把芦笙文化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多招聘有芦笙专长的艺校毕业生到教育行业来,音乐老师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培训。把现代舞融于芦笙舞之中,使学生不仅接受现代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能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传承和弘扬芦笙文化。

总之,芦笙文化既是苗族同胞的,也是中华民族的,更是世界人民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献计献策,共谋发展。不久的将来,笔者坚信芦笙文化将会普及到各大中小学中去,将会成为本本市教育的一大亮点。几年或十几年后定会涌现出不少芦笙大师,我们的芦笙文化也将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 2022-05-13 ——以凯里地区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187175.html 1 对芦笙文化进校园的几点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