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白市镇中心幼儿园 周萍珍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能够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影响和优势,总结了进行区域活动要注意的四个要素:
一、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1.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工作中笔者经常发现,有些班级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几个星期,甚至长期无变化,区域成了摆设。由于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无法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此外,活动材料的单一,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也引发不起孩子去玩、去操作的欲望,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
2.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活动的,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发挥主导作用。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程度至关重要。
二、创设区域活动的基本原则
这几个原则是笔者在创设区域活动中遵循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尊重的原则。在活动中,用弯腰、半蹲姿势与幼儿平视对话,不打扰幼儿的活动,即使发现幼儿采用的方法达不到活动结果,也不强迫幼儿停止,而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
2.启发的原则。在活动中,采用“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的启发式提问,耐心引导幼儿寻找答案,当幼儿不会时,则教给相应技能,幼儿会时,教师及时退出。
3.赏识的原则。在指导幼儿时,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投以幼儿赞赏的目光,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以生活区钉纽扣活动来说,首先通过激励的提问,引起幼儿使用工具的愿望。小娃娃的衣服很漂亮,可是没有纽扣,谁会像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帮它缝上呢?然后在幼儿操作过程让他们大胆尝试,表现出极大的惊喜,“你们太棒了!”从而激发幼儿的自信。
三、指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活动过程是幼儿的心理需要,幼儿主动活动,同时也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过程。做做、玩玩的活动,适应幼儿求知、愉快、探究、体验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被激发,使幼儿的主动活动有了可能,可使幼儿充分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探索区内,笔者引导幼儿学习“沉与浮”的小实验时,当幼儿发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能浮在水面上,有的东西放在水里能沉下去。对这一现象非常好奇时,笔者给幼儿一张记录卡,让他们给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打“√”,给沉入水中物品打“X”。幼儿观察到空瓶子放在水里是浮的,灌满了水就沉下去时,他们更加激动,通过自己的尝试、观察和探索,很快就掌握了沉与浮的道理。另外,在区域活动中,要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不同区域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联系起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
四、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时间要注意
1.空间的安全。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很弱,需要时刻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活动。减少和清除环境不安全因素是对区域环境的基本要求。
2.空间的光线。空间不仅要保证干净、整洁,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光线的明暗。光线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视力,因此要保证区域空间必须光线充足。
3.空间设置是否方便。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由—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增设的空间必须方便幼儿进出。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开展好区域活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和丰富活动空间,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正地活起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快乐中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