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一小学 龙 镇
“做中学”是美国科学家杜威总结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在“做”中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平等交流,领略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理念,感受科学价值,探究科学奥秘,进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动手性很强、具有实践意义的学科,“做”是最好的学习途径,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中,可以有更多的发现,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印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对小学科学的“做中学”课堂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摆在我们科学学科教学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年的教学让笔者总结出一定心得,愿与同仁们分享。
一、科学的趣味在“做中”体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充分说明科学学科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由此可见,科学课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学,通过他们的眼、耳、鼻、手等感官去探索事物、去品味物体、去观察物体、去研究物体的本质与现象。笔者在教授三年级《水和食油的比较》一课时,充分准备了牛奶、水、食油这三种与课题有关的物品,课上,创设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然后将这些物品倒入各小组的容器里,让学生用感觉器官去感受牛奶、水、食油等液体的特性,使学生获得对水的认识,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才有生物生命的灵气与生长;有了牛奶才能促使老幼健壮;有了食油人类才能食之有味,身体健康。在上《光的折射》科学课中,笔者让学生用三棱镜来折射阳光,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使学生具体操作实验中发现光的折射这一科学奥秘,知道用科学实验来领略大自然神奇的无限风光,认识科学提示自然的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思想。在上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怎样移动生物》这节课中,向学生提出:“要移动重物,你能想出什么轻松的办法吗?”教材展示用人力移动重物的两个场景,提出怎样才能少用人力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这其中,利用撬棍过程引起学生注意是怎样使用撬棍的,为后续教学中使用杠杆以及认识杠杆的特点埋下伏笔。这样学生通过巧妙的分析、猜想和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有效实验来验证,利用杠杆省力的作用就能把重物轻松地移动了,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科学的道路上来,千方百计让学生喜欢科学。学生有了这种爱,就有了将来学习科学课的趣味。
二、科学知识在“做中”强化
俗话说:“看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做过多。”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意愿与能力进一步提升,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凸显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特点,笔者在讲授《光学凹透镜与凸透镜》一课时,创设情境,让戴眼镜的学生摸摸眼睛,想想我们的视力不好,为什么要戴上眼镜?眼睛的镜片有什么作用?这样创设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于是将平凸、双凸、凹凸这三种镜片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做一做、试一试,让各小组说说自己尝试的结果,使学生很快就能区分,不再混为一谈。又如,三年级《动物的共同特征》中,动物中有食植物的,有食肉的,还有两样都吃的。学生通过摆卡片、讨论、争论,就能得出结论,记住共同特征。“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得出结论,比教师讲破口舌更快捷、更有效。这样,不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了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而且使学生的科学知识在积累中强化,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三、科学创新在“做中”探究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为一个教学体系,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的教师也不能算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必须在营造创新氛围上下功夫,给予学生充足的“做中学”空间,加之教师有效地指导、参与。因此,在科学课上我们要不竭余力地用鼓励的目光、激励的话语,激励学生大胆提问题,不扼制思维,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在《有生命的物体》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去认真地观察动植物,并做记录,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总结出不同种类生物的生命特征。同时鼓励学生多读科幻学籍,有幻想就有目标,有幻想就有希望,有幻想就有创新的欲望,有欲望就有去实验的方向,有实验就有创造。
四、科学理念在“做中”提升
“做中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让学生从“做”中感受到乐趣。只有将课堂实践当作一种游戏,来激发学习动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去做探究,营造出更加轻松愉悦的实验操作氛围。但是,学生在初步认识科学理念时,还不能把知识自觉提升到自己的意识形态中,可能会忘却。只有通过“做中学”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把学到的知识贯穿到潜意识中去,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生物与环境》一课时,笔者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地球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资源和环境,你知道生物与环境的各种微妙联系吗?学生兴趣盎然,畅所欲言,但得出的结论有限。为丰富学生知识,提升科学理念,所以,更重要的是课外要组织好学生去调查、观察、记录、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得出生物资源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价值。知道科学家受蝙蝠的启示,制造了火控雷达;受鱼的启示,制造了潜水艇;受小鸟的启示,发明了飞机……
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做中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理念,使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科学地做事,辩证地处事,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心。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也能维持学习的激情,而科学的本质是在“做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做中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做中”感受科学的奥妙与真谛,凸显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这样,学生的科学知识才能在“做中学”里积累,科学理念才能在“做中学”中日益提升,科学的创新意识才能经久不衰,才能淋漓尽致地诱发学生感受性,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