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一碗水乡中心小学 陈先先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互动”的原理,在音乐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打靶归来》时,笔者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二、创设舞台,展示自我。教育家舍吉宁所说:“我们的任务是——不要孤立的学生,孤立的教师,而要学生+教师。”“互动式”教学模式启发了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以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笔者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例如,在教唱《金孔雀轻轻跳》时,笔者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再如,教材中的《幸福拍手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三、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森林奏鸣曲》这一节音乐活动课,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就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在笔者每次上音乐课时总是激励学生上台来表演唱,并准备了很多宝石花、小五星来鼓励大胆的学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笔者在设计学生认枯燥的力度标记时,采用了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把舞蹈、游戏带进音乐课堂。舞蹈、游戏在音乐课堂的恰当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孩子,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拍掌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让学生跟着笔者用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再做示范,然后指定几位学生表演。通过笔者的引导和学生表演示范,学生便很快把节奏打起来,而且这样的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学习中,笔者则简单介绍该民族歌舞手型或脚位,按照乐器的旋律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在音乐游戏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接龙、音乐情景再现等等。
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进而体现“互动”为音乐课堂所带来的最佳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