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5月15日

岑巩县龙田镇:

用好“桥头堡”政策 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本报讯 (通讯员 沈阳 刘文胜 记者 王佳丽) 今年以来,岑巩县龙田镇大力推进党建引领春耕生产,积极用好“桥头堡”政策,通过头雁引领、三项行动、村社联动等方式,引领春耕生产热潮,助力镇域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头雁引领”,跑出春耕“加速度”。龙田镇坚决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由村“两委”成员带头示范,对各村辖区内的撂荒土地进行摸排,精准建立台账,利用党员大会、主题党日活动、线上线下宣传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策,确保政策到村到户到人。同时,通过深化基层党组织引领、村“两委”成员带领、党员带头的模式,带头整治撂荒耕地、发展产业,示范引领春耕生产。今年以来,全镇发展杂交水稻制种2700余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青贮玉米种植各300余亩,打造镇级粮食生产高产示范点8个。

“三项行动”,搭建党群“连心桥”。今年以来,龙田镇党委、政府坚持“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通过组建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队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开展党员干部春耕生产送政策、田间地头送技术、上门服务送农资“三项行动”,构筑起党群“连心桥”,激发群众春耕生产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全镇党员干部累计上门开展春耕生产宣传800余人次,联合县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120余次,累计发放春耕生产农资玉米2100公斤、大豆6300公斤。

“村社联动”,筑牢产业“共同体”。龙田镇将基层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激发内生动力,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路子。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大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杂交水稻制种、油茶等产业,由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流转土地、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打造产业发展“共同体”,让群众通过参与产业发展获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双重”收益。今年以来,村级合作社共计流转土地2600余亩,以“反租倒包”的形式培育54户种植大户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每年通过产业发展可带动550余户群众增收。

下一步,龙田镇将积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用好用活省人民政府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政策,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奋力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2-05-15 岑巩县龙田镇: 1 1 黔东南日报 c187303.html 1 用好“桥头堡”政策 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