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伟华
近日,在宁波海曙区江厦街道天一广场6号门的核酸采样点,等待采样的市民看着脚下“一米线”变身为极具文化韵味的罗城千年地贴,居民们纷纷点赞。(5月8日《宁波日报》)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为了避免人群近距离聚集,许多公共场所都使用了“一米线”,对疫情的防控起到了“‘赢’在一米外,健康千万家”的积极作用。但有时人员众多时,市民在“一米线”等待时,看着一根黄线,也常常感到无聊和心焦。如何缓解市民排队等待时的无聊情绪?海曙区江厦街道以“罗城千年历史变迁”为主题,在天一广场6号门核酸采样点上设计了一批特色“一米线”地贴,内容从公元695年天封塔始建,跨越至2014年三江口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点,让“一米线”摇身一变成为“历史文化线”,将常态化核酸采样与历史文化变迁相链接,为疫情防控注入更多底蕴和温度,不失为一个值得点赞的好做法。
让“一米线”鲜活起来,不仅让市民排队站在“一米线”上,了解到了一段段发生在脚下的历史,使排队不再感到无聊,可以缓解疫情下的焦虑情绪,而且“一米文化线”也让“一米线”美了起来、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文化味,既增长了市民的知识和见识,又成为了城市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距离产生的学习美、文化美和安全美,为疫情防控注入更多的底蕴和温度。如此看来,如何在常态“一米线”上注入文化内涵,倒是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