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县三江中学 龙令柱
从高考全国卷或地方卷来看,史料入题非常普遍,这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有效检查,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也是提高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初步形成见解的有效途径。为了顺应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课堂教学应当对史料予以高度重视,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史料教学,让学生在史料的分析解释中形成历史素养。
一、史料真伪的甄别
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例1: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图略)。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A.人物年龄;B.尺寸大小;C.创作时间;D.色彩浓淡。
例2:据秦琅琊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二、史料价值的分析
在对史料的分类和甄别的基础上,就要对史料价值进行分析。如何分析史料的价值呢?应注意以下要点:
1.原始史料的价值比二手史料高。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材料史料价值高。有时候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可能因立场问题而有作伪成分。因此,口述史料在某些问题中有特殊价值,应作具体分析。
例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2.二手史料的价值应结合记载者的身份、时代进行具体分析。如《资治通鉴》和《魏书》同样有关于南北朝历史的一些记载,相较而言《资治通鉴》的可靠性就要强一些,因为司马光很重视历史考证,有“无征不信”的精神,而《魏书》的作者魏收治史态度不甚严谨;但是魏收处于南北朝的当时,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距南北朝有几百年。因此,有些问题可能《魏书》的记载更符合历史真相。因此,在论证问题时要遵守“孤证不立”的原则,广泛收集史料。
3.文艺作品和传说的史料价值应结合问题作具体分析。文艺作品和传说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应注意其适用范围。小说等文艺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生活时代的痕迹,所以就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而言,许多小说是一种难得而可靠的“无意史料”。
4.学者研究成果的史料价值。学者对史料的考证、解释、整理和分析,虽然是二手史料,但常常比较全面、客观,是对史料的统计分析,有很强的证明力。学者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属于史料,但可以作为问题探讨的参考。
三、史料论证的基本方法
1.求源法。考证史事,就要追寻史料的来源。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2.反证法。即举出有力的反证,以判断是非。梁启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以矛陷盾”。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3.以诗证史。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4.旁证法。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并运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史料,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落实归纳总结,从而发挥史料的教育功能,提升实际教学质量,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