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县偶里民族小学 杨贤玲
小学作文教学难,小学生三年级作文启蒙教学更难。三年级人物类作文是以描写人物为主,然而孩子们刚上三年级,对作文缺乏了解,多数不感兴趣,作文要求由一、二年级的问答式,改成文章的格式,很不适应,无所适从。写出的文章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标点乱打,没有中心,前言不搭后语,或是个个千篇一律。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学生写人作文的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理论从以下几点谈谈:
一、从素材开始,从点滴开始
“作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唤醒自己的故事,选择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分享自己故事的过程。”课堂、操场、走廊、食堂、宿舍、上下学路上,都是孕育“素材”的场所。吴勇老师的《我让学生爱上了习作》中就多次提到,只要教师“在意”,老师都可以指导学生用心感悟他们身边的这些“素材”,用心、用脑、用情体验身边“素材”,引导学生把这些“素材”用文字表达出来。
二、授人以渔
仔细观察。“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小学生要想写出精彩的作文,让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富有个性,首先就要学会仔细观察、耐心观察、反复观察。许多学生笔下的人物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仔细认真地观察过,只有经过认真、反复、仔细地观察,写出来的作品才不至于失真,真实而感人。
细致描写。“语动心神貌”是笔者作文教学的口头禅,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在写人物的作文中,让学生从描写人物的外貌、穿着、神情等方面入手。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如何做,“听其言,观其行” ,才能把人物写“活”,把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表达出来。在平时的语文课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准确、灵活地利用各种字词和短语去描写人物,这样能有效地揭示自己所描写的人物的性格、思想等等,加深文中人物给读者的印象,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描写的分析,以此烘托出人物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作文得以进步。
学会品读。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掌握写作方法,做到学以致用……”多读是写好作文的“诀窍”。读是作文的基础,要指导学生在“读”这方面下功夫。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深入进去用心读,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分类摘抄在采集本上,反复体会作者的语言、写法,构思做好读书笔记。鼓励学生阅读优秀作文书中的优秀范文。范文读多了,学生就能把范文中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展示班级优秀作文在班内传阅,让他们学习身边学生作文中好的做法。由此一来,学生兴趣盎然,每次都能不折不扣地去读、去学习、去积累,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体验成功。体验成功是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法,学生的写作得到认可,他的写作欲望会不断膨胀,即使老师不做要求,他都会主动写。因此,在进行作文评改时,注重对学生的肯定,通过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用“心”打动“心”。学生及时看到自己作文的成果,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在不断的肯定中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喜悦。
培养兴趣。坚持写日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晚上把一天中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教师有目的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带学生参观访问,组织班会,让学生去野外观察、游戏,从而扩展学生视野,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把学生带入社会、自然,让他们走进市场、商场,进行一些交往购物的活动。让他们在山坡上、田野里活动,采集,喂蚂蚁,捉蜻蜓。激发生活的情趣,回到课堂,把经过情感说出来,按说的写出来,写出活生生的生活,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中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 激活写作的兴趣。
写好作文根本在于学会观察和写作的方法,积累素材,锤练好扎实的作文技能,才能在作文时笔随心走,“下笔如有神”,千篇一律变为百花齐放、万芳争艳,学生作文水平自然就会提升,使学生作文不再难作,作文教学不再难教。久而久之,学生作文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