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5月17日

大隐下司

○ 姚瑶

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道德经》有云:“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 回归,大隐于世,下司是一个最好的去处。

清水江穿城而过,带来美丽的水韵下司。

据资料介绍,清水江干流全长459公里,是沅江的主源,发源于都匀市斗篷山,主要流经都匀市、麻江县、凯里市、台江县、剑河县、锦屏县,在天柱县流出省境,至湖南黔城汇入氵舞 阳河后进入沅江。在地理版图上看,像一条绿色的彩带嵌入逶迤群山之间。

唐代诗人孟郊诗云:“旧闻天下山,半在黔中青。”黔东南在唐代属黔中郡、黔中道,是诗中“黔中青”的重要部分,清水江便是镶嵌在其中的一块绿色翡翠。

清水江有过历史上的辉煌,清水江流域的木商文化就是有力证据。站在清水江畔,一卷清水江波澜壮阔的放排历史,在我眼前浮现。千百年来,这里滋养和积淀出瑰丽文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商贾云集,下司繁盛一时,是黔东地区和外界沟通的重要水上通道。

江南适合归隐,下司古镇也不例外。去那里走一走青石板路,倾听瘦马走过茶马古道的声音;美食街里品尝月亮粑、酸汤、蓝莓冰粉,带给你味蕾不一样的体验;清水江边看一看朦胧烟雨,在这里躲一躲喧嚣,隐居一两天是最好的去处。

六百多岁的古镇醒了。

古镇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因地处平定下游,得名下司。

当我站在江边,看江水缓缓流动,思绪万千,突然间想到了“大隐”两个字。

雾霭覆盖斑驳的老墙,古色古香的巷道传来妇人一声声问早、一阵阵说笑,那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让你羡慕。你游走在古镇,会感觉到“大隐”两个字的力量。

呼吸着清水江畔的空气,空气夹杂着泥土、花草、雨露,有一种黏黏的感觉,柔软的阳光照在古镇民居上,有一种前世的温暖。这里的安静让你全身得以放松,心灵得以宁静。

古镇不大,民居建筑鳞次栉比。早晨和傍晚有炊烟袅袅升起,看着身边过着慢节奏生活的居民,你仿佛来到世外桃源。

漫步在安静的巷子,看潺潺流水、驻足古戏台,你仿佛忘记了时光流逝。

江边摆起了小桌子,有人把一锅酸汤端上桌来,温一壶米酒,慢慢酌饮。看来来往往的船只,惬意享受着从江上吹来的微风。一条下司犬安静地躺在桌边,同样慵懒地享受着难得的光景。

如果此刻下点小雨,再撑着一把油纸伞,你和戴望舒一样会想起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长长的街道滴答着无尽的相思。老人在屋檐下无声无息抽着叶子烟,老妪靠在门槛边上纳针线、做蜡染,也有小孩躲在墙角看蜗牛慢腾腾爬过,好像不知怎样打发寂寞的时光。

走在幽静的古巷道,古老的青砖、瓦当向世人述说下司古镇的历史沧桑变迁,一砖一瓦写尽前尘往事,小孩子好奇看着你,满脸微笑,你感受着这人世间的种种美好。

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人类文明。

下司古镇地处清水江上游,水陆纵横,交通四通八达,不仅是“古苗疆栈道”东线主线区域,还是古时黄金水道的“末端良港”。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下司被正式开辟为商埠,民国初年发展为闹市,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热闹非凡,有“小上海”“清水江上的明珠”等美誉。

从下司古镇多派系的民居建筑风格,可以窥探清水江流域的商贸繁荣。

商人匆匆离去,只留下江南院落、微派建筑、闽南建筑、西洋建筑与下司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构成多元化的建筑特征和文化。

明清时期,下司古镇商贾云集,繁盛一时,徽派建筑便是最好的文化见证。

进入下司古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古香古色的吊脚木楼。下司徽派民居房屋主体为苗侗吊脚楼,两边的墙体由石砖砌成,高于主体房屋。云雾中若隐若现的马头墙,昭示曾经的繁荣。

“涿鹿之战”造成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苗族大迁徙。吊脚楼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一路带来的古老干栏式建筑工艺,该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地形地貌的建筑理念,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善待,也符合现代科学原理。

这是文化的嵌入、文化的融合。汉人将汉文化带入下司,与下司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让你眼前一亮。

“黔湘川水陆通衢,六百年清江风华。”下司因水而生、因商而兴,传说在下司最繁盛的时期,江面有2000多只帆船云集。

大码头是下司古镇的地标性建筑,牌坊上“下司”两字为小篆字体,传说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修建的。今天,两旁的商铺还可以寻找到一些痕迹,依稀见证当年的荣衰。

行走在下司,随处可见历史的旧痕。

禹王宫是供奉大禹,祈求风调雨顺之地。它是下司古镇的历史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了解下司的“前世今生”。

雕楼、石砖,以及破旧的时光依旧在,禹王还在否?我不得而知;人间安详、水润民生依旧在,跪拜还在否?我依然不得而知。

禹王宫中庭的水景,创意来源于大禹治水福泽万民的故事,另外一层意思是下司因水而存在和发展。

一条江河就是一部历史,与人类发展史息息相关。

立于江畔,看独竹漂、皮划艇、龙舟、游船等破水而来。近年来,下司以“水”做起了文章,因水而兴。每年举行龙舟比赛、独竹漂等水上运动,千帆竞渡,运动健儿挥桨奋进,鼓声、锣声、划桨声、呐喊声此起彼落,响彻两岸,热闹非凡。

2017年,下司古镇成为当年的央视春晚分会场之一。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下司古镇设立会场。今年正月十五那天,凯里市文联书法家协会主席潘星金展出他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龙腾虎跃苗岭千山生紫气;风调雨顺清江两岸兆丰年。”

又一次重大的活动,引起全国的关注。从盛大隆重的非遗演出,再到全新沉浸式演绎,都一一展现着下司古镇独特的多元文化魅力。

阳明书院,应该是下司古镇的文脉之处。

传言王阳明在贵阳龙场悟道之前,在下司修建了一个讲学授徒的学院。这个传言没有资料佐证,但一定有“阳明心学”传人曾在这里讲学,比如在明万历年间,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孙应鳌就曾到下司传播“阳明心学”。该书院于明代中后期修建,现在在旧址上重新修建了阳明书院,以此延续阳明文化。

从这一点来看,古时商贾云集的下司,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视精神的成长。何以见得呢?从蜚声中外的下司铜鼓农民画可见一斑。

静坐阳明书院,打开《传习录》,能否在这里悟道?我不知道横梁上的雕花哪一朵最先开悟,只知它们至今还在沉默,在沉默中顿悟。

书院内,王阳明的塑像坐落在书院中央,院角的数株翠竹葱葱郁郁。“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的雅士,内心藏不住任何秘密。这些移植而来的翠竹,体内深藏着万里河山。进入阳明书院,我的内心是极度虔诚的,生怕我的唐突惊扰了先生。

多少次,当我的创作进入瓶颈期时,我会选择来到下司古镇隐居一两天,漫步古老的巷道,到阳明书院冥思,甚至在望江楼上小醉一番,让六百年前的风从江上吹来,把我吹醒。

去年,作家杨育泽把他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我是下司狗》送我审读,我被他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幻想,以及小说轻快的节奏、幽默的叙述所折服。掩卷之余,仿佛一条世界名犬从我眼前跑过。

诗人小语、潘梅在长诗《大隐,下司修炼成道》里写道:“大隐,想易能易/修身修心之理,天人合一/民情民意高高站起,举过头顶/江中一声号子,万物扬帆。”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青石上的苔痕谁先绿?看着它们宠辱不惊的样子,我需要来一次归隐。

--> 2022-05-17 1 1 黔东南日报 c187420.html 1 大隐下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