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县八开镇中心校 潘柱作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小学的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灵活性”和“生命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农村小学生相比于城市儿童来说,受到地理环境、家庭条件以及教育资源等主因素的限制,他们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能力较为缓慢。有鉴于此,近年来,本人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农村现实生活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不仅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还培养了学生优秀的德行品格。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正处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同时也正处于培养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黄金时期。由于小学生无论是人生观还是价值观都还处于模糊的状态,所以他们在面对事物时很难作出正确的认知和道德层面的判断,需要借助道德与法治知识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把生活实际与教材中出现的案例互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感官和认知,让他们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道德与法治道路。
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贴近日常生活,突出生活体验
教师要结合教材中每一单元板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家中的安全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应立足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搜集大量的生活元素,将其整理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像开水壶烧开了,用手直接去摸就会被烫伤,只有握住壶柄才可以;刚刚洗完手,湿漉漉的,不要直接拔插头,否则就会触电;儿童不要玩火,一旦发生火灾,要及时打119报警电话等。唯有联系生活,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进而掌握更多的防护措施,真正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课堂活动,活化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一本纸质的“死书”,要实现道德与法治的育人目的,仅仅依靠教材,学生看看图书、动画是不够的。只有把教材活化了,把固定场景内容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让教育教学有生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水滴的诉说”中,教师要考虑农村背景,在农村地区留守未成年人较多,儿童自身情感容易被忽视,大多数存在隔代养现象,导致儿童情感的窗口很难轻易打开,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建设。因此,可以利用课文小水滴的“诉说”,让学生成为小水滴,代小水滴 “诉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显然不是刻板、机械地“诉说”,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配音,配音的内容是学生脑海里自己的想法,自己作为所演绎的水滴想说的话,把水滴的角色带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自然而然教学内容变得活灵活现,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个体少写多说的特征,为儿童的交往能力以及自我表达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拓展课外活动,规范行为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开展相关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是我们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生法治观念、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基本途径。
例如,教学《大自然,谢谢您》 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游活动,让学生在家乡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我们祖祖辈辈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艰辛,我们住的木房和吃的五谷杂粮,都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需要节约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家乡的绿水青山。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萌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小事做起,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四)利用乡规民约,增强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乡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乡规民约作为农村乡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村民对生产生活、行为举止达成的一种共识和准则,是村民们公认的“公约”和“小宪法”,也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基本依据。乡规民约体现了村民对价值的判断和追求,对人们有教化、约束的作用。教师借助本地的乡规民约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法治教育,可以从小规范和培育儿童的规则意识。
例如,村规民约中关于遵纪守法的倡导:“村民自治立规矩,村规民约记心上。条约本是大家定,人人遵守理应当。党纪国法挺在前,制度你我不要犯。学法守法会用法,违法乱纪要处罚。国家建设新常态,依法治国正加快。”这样体现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的乡规民约和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教学内容相吻合。所以,教师可以借“约”教“德”,增强小学生的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科目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如果教师把生活化教学方法落到实处,那么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真正内涵,使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去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真正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