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第四中学 吴隆斌
近年来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渗透教学越来越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黎平县的乡土资源极其丰富,乡土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很大的空间。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将黎平地区的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去的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充分发挥黎平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乡土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乡土历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乡土课程资源只有真正进入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价值所在。乡土历史融入教学的过程就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断完善和开发的过程,也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乡土历史是高中历史教材的有益补充。国编历史教材的编者关注的是整个中华的大历史,不可能兼顾到地方史。为了弥补国编历史教材这方面的缺陷,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历史教师有责任在让学生了解大历史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地方史的相关知识。地方史资源源于当地,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同,因此有助于教学双边配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往往容易对时空较近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感兴趣,他们特别关注本地方所发生的一切。如讲到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交通工具时,可向学生补充介绍黎平交通工具的演变历程,学生特别有亲切感。
(二)乡土历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国情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而运用地方史料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了解到家乡人民在历史上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例如,在红军长征时,教师便可以补充黎平会议等这些学生身边的事实,会使学生受到感情上和思想上的震动,使他们激发出对家乡的强烈自豪感和责任感。所谓的乡土历史就是指某个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乡土历史包含了某个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文史古迹、地方特色文化等。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轮改革浪潮下,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知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三)乡土历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多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都不高,因为他们普遍感到历史与自己无关,历史人物离他们太远。特别是对于黎平这样缺少文化底蕴的学生来说,对于发生在其他城市的事件往往很少感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关注更多的无疑是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了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乡土化趋势,进一步要求各地区高中历史教学要充分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本地的历史课程,充分分析本地的教育发展和乡土历史状况,充分结合本地教育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关联,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维护本地自然和文化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事业献计献策。让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资源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乡土历史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21世纪新课程改革在教育理念、改革内容、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根本性的变革,它以纲要形式规定了具体的改革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内容无不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其中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规定“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与此相适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都逐渐趋于成熟。智力水平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乡土史作为大历史的扩充,也适应了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与探求,使学生能够从纵向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轨迹,从乡土史与大历史的综合对比分析中获取更广阔的历史知识,从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也符合高中生的智力发展需求。
三、乡土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机融入地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历史学科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切实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依托乡土历史,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国史发展轨迹,提高民族与文化认同。
(一)借助“两办一馆”资源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两办一馆”是指地方党史办、地方志办、博物馆。党史在红色文化教育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地方志在地方区域文化的千年承载有其不可替代之功能。高中历史教学中应适时调用地方史的教育资源,请专家进学校开设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学校图书馆设置地方史专架,地方史专著地方党史材料汇编,每年地方志编算的年鉴陈列于图书馆,供师生研究学习之用。涉及地方史的影视音像及时在学校放映,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
(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历史校本教材。历史教师应把区域历史的发展脉络、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变迁过程中的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一应俱全地掌握。在全面掌握了乡土史内容后,教师又一个任务就是能把地方史的知识有机地嵌入国颁历史课程的各个时期。在把地方史融入国颁教材之中时,教师能根据历史的大环境,结合掌握的乡土历史史料,编写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这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丰富了学校的教材建设体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乡土史研究的主体作用。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学习乡土历史的有效手段之一,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地方史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动员他们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挖掘地方史的史料。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性学习在学生这一主体层面把地方史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让高中学生成为研究的主力军,切身体验、主动参与、团队合作等。
(四)要找准地方历史与专题学习的结合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平时讲课中顺势穿插地方史相关内容,印证或加深对主干知识的学习,丰富课堂,使地方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服务和增彩的作用。那么在平常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准确找到地方史与专题学习的结合点呢?笔者想应该首先考虑根据主干知识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亮点的需要,同时兼顾所需地方史资料查找的难易程度,在教学整体设计中把“结合点”留足、留好,使地方史起到辅助作用,形成教学合力,建设高效的历史课堂。
(五)开展乡土历史知识竞赛。对于高中生而言,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为了努力考取一所家长满意、自己骄傲的好大学,平时的学习生活单一,除了必修的几门主课之外,课外活动很少,有时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为了改善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适当放松自己的大脑,学校可举办乡土史的知识竞赛。一方面,乡土史知识也可以扩充历史学习的外延,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放松的同时收获到知识。另一方面,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有竞争就有动力,会使学生为了获得荣誉而积极准备。
四、结束语
教师对于乡土史教学的有效实践至关重要,不怕困难,敢于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逐渐纠正、改善自身的教学,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勇于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把握处理好乡土史教学的度,在课外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