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六中学 石丽霞
随着经济社会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因而教师需要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渗透到初中生物课堂。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为重要,要让核心素养渗透到生物课堂中。
一、通过对实验中的动物进行放生,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征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或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新课标列出的生命观念包括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
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有很多实验都要用到小动物,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蚯蚓》《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这些实验都要用到动物活体,我们在做完实验后,对这些小动物进行放生。通过实验得知,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我们可以把鼠妇放到阴暗的树下、花盆底等处。蚯蚓要用湿润的体壁呼吸,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湿棉签擦拭其体壁,才能保持正常的呼吸,有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没有注意这一点,导致实验结束后蚯蚓死亡,看着死亡的蚯蚓,学生也会愧疚、难过,从而体会到生命的脆弱。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我们可以把蚯蚓放到劳动基地。鱼离不开水,我们知道鱼在水中用鳃呼吸,在实验中要用湿棉絮将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还要经常往湿棉絮上滴水,才能正常呼吸,实验完成后,可以把小鱼放到学校的小水池里。通过对这些小动物进行放生,不仅培养学生热爱动物,还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二、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重点关注学生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将生物知识直接灌溉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固化,难以形成理性思维,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生物规律与生物科学推导论证中,树立理性思维。
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很多学生会说,种子萌发需要水分、阳光、土壤、营养物质等等。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说的都对吗?如何去验证你们的推论?从而让学生知道,凭空想象不是事实,事实要通过实验验证。
教师把实验材料分发给每组,大豆种子40颗、八张餐巾纸、4个一次性塑料杯、1杯水。小组自行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完成后每个小组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很多小组都能正确完成实验,只有一点问题,教材用的实验材料是罐头瓶,有盖,而我们用的是一次性塑料杯,无盖,很多小组都把塑料杯横放,水自然溢出,学生很无奈。但也有的小组直接把塑料杯放正,这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实验材料方法不一样,要学会创新。实验完成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杯子的对比关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并将变量找出。很多小组对1号与2号、2号与3号能分析正确,但4号与2号对比都说变量是水。教师通过引导,不是水生植物,如果全部淹没在水里会怎么样?原因是什么?这时学生就会知道是缺少空气的原因。所以2号与4号的变量为空气。通过对实验对比分析,让学生总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结合课前学生提出的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土壤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试验,遵循一切的猜想都要用实验来验证,树立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既能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通过构建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初中生物知识、结论的习得离不开科学的探究。在学习《动物的运动》一节中,学生对运动系统的组成很好理解,但骨、关节和肌肉三者是如何完成一个动作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此,教师准备一些材料,每个小组两块长纸板、螺丝、皮筋,让学生根据材料制作一个伸肘屈肘模型,教师先让学生探究,然后再做指导。模型做好后,让学生指出纸板、螺丝和皮筋分别模拟什么结构,再让学生用模型演示伸肘和屈肘。开始时,很多学生都是通过拉动两块纸板使模型运动。教师提示,要完成一个动作,首先是肌肉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肌肉收缩拉动骨绕关节运动,这时就有学生知道先去拉动皮筋,从而带动纸板绕螺丝运动,正确完成屈肘和伸肘的动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并进行演示,不仅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还锻炼他们对知识的探究能力,更能激起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讨论,作出理性解释与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担当的能力。
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时,首先播放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物圈的美好,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快乐和幸福。但画面一转,变成森林成片被砍伐,大量野生动物被捕杀,水里大量鱼虾死亡,教师提问: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课前还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破坏环境的图片和资料,并让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可以引起学生的震撼和共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升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今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不仅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堂外。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让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