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5月19日

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 天柱县第七小学 潘永丽

创新思考是学生推理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思考,就难以完成推理过程,也难以顺利推理出正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推理兴趣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会让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不会主动地进行分析与思考,推理能力显然无法形成。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该善于创设丰富多彩、趣味横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兴趣和热情的驱使下主动开展推理活动。

例如,在学习“比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问题情境:老师每天步行上班,6点钟准时从家里出发,6∶01的时候,老师走了12米,6∶02的时候,老师走了24米,6∶03的时候,老师走了36米。依此类推,6∶20的时候,老师到达了学校。请大家推断一下,老师家离学校多少米?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讲“比例”,如果直接给出“比例”的概念和用法,那么学生的推理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相反,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且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向学生抛出已知条件,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并得出结论,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同时,在推理过程中,使学生发现,1对应12,2对应24,3对应36,教师每分钟行走的速度是不变的,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个不变值,求得教师的家到学校的距离。至此,教师再次向学生抛出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比例”,而“比例”的概念就和我们刚才所求得的“不变值”有关系。现在老师给大家陈述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中,有一个是“比例”的概念,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判断出哪个是“比例”的概念?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教师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促进了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

二、激励提出问题,鼓励大胆猜想

情境创设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示与激励,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只有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学生才能进一步基于猜想展开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推理论证的学习过程,收获新知识与新方法。激励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依托情境,让学生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还需要启示学生思考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的视角来提出问题。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创设了活动情境,组织学生4人一组,每组分配了11根小棒,学生参与分小棒活动,发现并不能平均分。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能每个人都分一样多呢?”“每个人2根小棒,还剩下3根,这3根代表什么呢?”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启示学生“剩下来的数量就是余数。试着想一想,除以4的话余数可能是4或5吗?”“大家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创新想法,大胆猜想“余数可能是哪些数,余数有多少种”,并带着问题进一步参与到创新思考、大胆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通过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参与推理论证的兴趣。

三、鼓励创新思考,发展推理思维

教师应通过科学预设,巧妙地启发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式学习,从而有效发展学生推理能力。例如,教师提问:“将正方形的边长扩大 2 倍,它的周长扩大几倍?它的面积扩大几倍?”“将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面积扩大几倍?”“将圆柱底面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几倍?”在教师设计的阶梯性问题导向下,学生参与问题的创新思考与分析过程。已学知识点为正方形、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结合创新思考,举例分析,先计算最初的面积、体积,再计算变化后的面积、体积,再比较或者是直接用公式来创新思考、分析,观察半径的变化与面积及体积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创新思考,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推理,发展了推理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逐步探寻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就一定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2022-05-19 1 1 黔东南日报 c187934.html 1 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