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5月21日

小学数学教学中 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方法

○ 黄平县重安镇中心小学 石伦凤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下面就小学数学学科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基本的作法:

一、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在指导自学过程中,笔者注意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并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时,因为百分数应用题中有不少的例题是在学习了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转化成分数,让学生联想与它相关的可能是哪些条件,这样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思路开阔、流畅。一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而从多种解法的比较中,又要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沟通知识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解题时的思维敏捷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开始时,学生找到了以下几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

和以下两种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

在肯定他们答案的同时,又让他们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通过比较,他们很容易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4”,有的说“l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地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三、教师要启迪学生标新立异

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例l,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例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然后倒入长方体容器里,测出的体积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例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长方体(教材上的方法)。尽管有的设想不切合实际、失败了,但这些猜想中都包含一个成功的因素,那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掌握学法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如在进行六年级总复习时,出示了这样一题:例1、甲车从A地到B地要行驶5小时,乙车从B地到A地要行驶7小时,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在距中点4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这题的一般解法是求出两车的相遇时间或用比例求解,这样解答确实较为麻烦,因此笔者启发学生能否考虑运用假设法进行求解。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因为甲车从A地到B地要行驶5小时,乙车从B地到A地要行驶7小时,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35。因此,可假设甲车和乙两车同时从A地和B地相对开出,共同行驶35小时,则甲车行了7个全程,乙车行了5个全程,两车共行了12(7+5)个全程,甲车比乙车多行了2(7-5)个全程,而每一个全程甲、乙两车的路程之差都为:40×2=80(千米),所以12个全程相差:80×12=960(千米),因此一个全程为:960÷2=480(千米)。即A、B两地的距离为960千米。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最终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这样的教学,教师虽然只教一点,甚至在某些方面失去一点,学生在其他方面却得到很多。

--> 2022-05-21 1 1 黔东南日报 c187912.html 1 小学数学教学中 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方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