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龙见松)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日前,锦屏县开设“四个课堂”,以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理论宣讲活动,把党代会精神传递到基层一线、群众身边,推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开设“流动课堂”。充分利用“县领导联镇、镇领导联村、村干联组、党员联户”的“四联机制”组建起30余支基层宣讲队伍,深入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学校、乡镇、村(社区),以宣讲报告会、党课、分享会等形式开展集中宣讲。同时,将全县400名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作为农村宣讲主力军,把宣讲的“书面语”变为“锦屏土话”,将政策与群众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力求讲明白、讲准确、讲生动,促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开设“双语课堂”。采取双语宣讲、双语教学模式,将报告中的重要知识、政策要点、民生举措等编排成顺口溜、苗话、侗歌等,通过民族干部宣讲、民族语言阐释,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送到村村寨寨,有效解决农村少数民族群众难学、难懂等问题,让党的声音在苗乡侗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目前,全县共向少数民族同胞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开展专题宣讲20余次,受到了辖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开设“板凳课堂”。创新探索“面对面、心贴心”的新举措,有效运用小板凳便于携带和普遍等特点,组建“小板凳宣讲队”。小板凳宣讲队由县乡村干部、身边优秀人物、寨老乡贤、老党员、离退休村干、致富能人等自由组成,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纳凉亭子等人群聚集处,采用拉家常等轻松活泼的形式,为基层群众深入解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把“大主题”转化为“小切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截至目前,全县15个乡镇115个行政村(社区)开展“板凳课堂”80余场次。
开设“云端课堂”。采取从一人讲到多人谈、从一地学到异地学、从线下学到线上线下结合学等方式,利用“杉乡锦屏”“锦屏党建”公众号和QQ、微信工作群,第一时间向全县党员干部群众推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及相关解读文件,并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制作推出形式新、接地气的新媒体产品,广泛进行圈群传播,真正让党代会精神“听得懂”“悟得透”“传得开”,推动党代会精神向基层拓展、向群众靠近、向网上延伸。目前,锦屏县通过“线上+线下”推送、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覆盖党员群众达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