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悠
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毋庸讳言,在现实中,政绩考核还不够精准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于关上门来自说自话、自吹自擂;对群众的意见充耳不闻,对上级的意见奉为圭臬,一门心思只想要到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不计成本地打造“政绩”。凡此种种,这些“政绩工程”的背后,其实都是当地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偏差。
群众意见最能衡量工作长短。看一名党员干部是不是为民、爱民,只需看他有没有把群众感受放到第一位,能不能倾尽全力替群众排忧解难。如果光说不练,就不是真的顾及群众感受,群众自然不会“买账”。要用好群众意见这把尺,要以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检验决策执行的好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依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行动,将决策转化为维护广大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
群众意见最能测出政策优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制定的好坏和成效,群众最有发言权。广大群众既是好政策的受益者,又是有些政策不落实或方向走偏的受害者,可谓地道的政策得失的亲历者、知情者、评判者。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的呼声就是政府干事的方向,群众的难题就是政府工作的焦点,群众的批评就是政府攻坚克难的核心,如此这般的“民生大礼包”,才会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叫好。
群众意见最能体现民生需求。问一问群众的所需,听一听群众的所盼,群众的获得感很实在,就在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一桩桩心头事的回应。党员干部要秉持“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杜绝走马观花式、经典路线式等形式主义的调研方法,到基层“问方法”,到一线“听建议”,真正沉下身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倾听基层“最直白”的意见建议,让走访调研常态化,获取群众评价成为每位党员干部的内心认同,成为推动工作、解决困难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