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玲 王珺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统称:新方案)。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课程要求学生们学习炒菜炖汤、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生活技能。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发布不久,凯里市已有学校结合“双减”,开始为孩子准备各式各样、极具创意的劳动课程,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走进校园,见证劳动课的快乐回归。
小满过后,雨水多了起来。5月25日,走进凯里市第二小学,难得的晴好天气让整个校园焕发生机,绿茵场上、小树林里、教室里,丰富多彩的创意劳动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欢笑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这是我们的蔬香园,孩子们种了大白菜、青菜、彩椒、大葱、韭菜等等,培土、浇水、清理杂草样样能行。蔬菜成熟后,由孩子们统一拿到市场上卖,挣到的钱用作班费。”凯里市第二小学副校长杨再清向记者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孩子们的劳动技能水平,该校建立了校内外两处劳动实践基地,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开设了“蔬香园”“彩虹种植园”“冠军园”“林下产业种植园”四个种植园区。
语文老师教养蚕,数学老师教蜡染,英语老师教刺绣……该校打破班级、教师、学科之间的界限,结合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精心谋划开设了绘画、足球、主持人、芦笙、蜡染、刺绣、民族歌舞、武术等20个社团活动,为了更深入地开展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该校将劳动课与社团活动互相渗透,成立了“红领巾养蚕社团”和“红领巾科技种植园”,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其中,每周三下午4点半的兴趣社团课更是成为了该校学生的欢乐时刻。
“ 大家观察看看,茄子的叶子和其他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它的形状像什么呢?”
“非常柔软,有绒毛,像荷叶、像枫叶……”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争先恐后地回答着。
教学楼的露天平台成为“红领巾科技种植园”,种植园负责老师夏艳介绍,老师和同学们亲力亲为,运用无土栽培和现代农业自动灌溉技术,栽种了各种植物,从播种到成熟,学生会全程记录在观察日志上,沉浸式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学会不同的栽植方式。把劳动课与科学课结合,从室内搬到室外,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还让大家体验了科技种植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带来的收获。
自2021年11月以来,凯里市开始不断探索中小学生劳动教育“3333”的“四三”模式教育评价改革,该校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逐渐浸润在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悟、在悟中创。
“这是一龄蚕,蚕的形态很小,颜色是黑色的;这是四龄蚕,这时它的皮肤已经很白了,而且它吃的桑叶很多,排泄物也很多,再过十来天左右,它就会吐丝结茧,再过半个月左右,它就会破茧成蛾,交配产卵,结束它短暂的一生。”“红领巾养蚕社团”的周鑫磊同学不仅热情地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蚕宝宝的成长过程,还手把手教授如何剥离茧层表面杂乱的绪丝。
“红领巾养蚕社团”的吴治敏老师正在一边给学生们讲解缫丝的要领一边卷绕蚕丝。让孩子们亲历生命成长的同时,该校还积极探究了蚕桑文化与各种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融合的路径,“六一”儿童节将至,蜡染社团里的孩子们正在积极地筹备当天的节目,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熟练运用扎染技术制作衣服,儿童节当天,他们将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蜡染服装进行服装展演。
感受原生态歌舞,吹响原生态芦笙,创作民族风情画,学习苗族蜡染、刺绣技法。如今,该校20个学生社团与劳动课结合,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
“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结合凯里市提出的‘学在凯里’,下一步,我们还将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给学生增加烹饪等劳动技能方面的兴趣课程,真正落实减轻学生课业及校外培训负担,提升孩子们的劳动技能,让孩子真正喜欢上这种开放式的劳动教育。”凯里市第二小学负责人说。
新闻链接:
劳动课有哪些内容?
根据新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
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