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军
大概是地下多孔洞、泉涌成塘的缘故,数百年来,当地群众都把此地叫作孔塘。
孔塘是一个村,位于岑巩县天星乡的东部,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它出产的清水鱼、龙井米,特别爽口养人。龙井米晶莹透明,清香软糯,落口生甜,是思州(岑巩县古名)历史上著名的贡米,现在是“一米难求”的紧俏货。每逢秋收时节,人们便盼望着能够购买到孔塘的龙井米,往往却是不能如愿。由于产量有限,孔塘人留足自吃的,余下的也只能留给贵客和亲友了。
除了舌尖上的美食,孔塘的美景,养眼还养心,身临其境,耳闻目视,滔滔景致汹涌而来,便有令人销魂之趣。
或许是上天有意对孔塘百般眷顾,孔塘的地下,从长满翠柏和石楠的青山谷地里,冒出数十股大大小小的清泉,泉眼处水花四溅,形成偌大的塘,生长各形各色的水草。白色的水泡从不停起舞的水草间溢出,时快时慢,时而停滞,时而集中暴发,在水面破裂,自有无限趣味。阳光照耀之下,泉塘五光十色,鲜活奇幻。水草的招摇,水波的激荡,水影的舞动,鱼虾的穿梭跳跃,这泉塘,不知要沉醉多少红尘心。
一年四季,孔塘的地下泉水汩汩涌出,任何时候都是清澈透明的,看不见丝毫的杂质,形成的大小各异的水塘像镶嵌在房前屋后、沟谷和田坝间的一面面明晃晃的镜子。
从这样的几处泉塘里,纤尘不染的清流不停涌泻,流出了孔塘的沼泽河滩,流出了孔塘的郁郁森林,流出了孔塘的红花绿柳,流出了孔塘的鱼跃鸟飞,流出了孔塘的梯田渔火。
孔塘的夏天,山林越发翠茂,河水越发丰盈。
黄昏时候,晚霞满天,农人归家,倦鸟归林,只见成群结队的白鹭,从田间、沼泽、河滩、柳林和远方的天空飞向孔塘。孔塘的天空,一时鹭影翩翩,声动九皋,如同仙境。
傍晚,成百上千的白鹭宿于孔塘沼泽河岸的一片柏林树冠。夜幕尚未降临,群鹭在绿碧的树冠上欢欣表演,时起时落,飞舞腾跃,在空中,它们像俯冲腾升的机群,落于树冠栖息静止,它们又像缀满枝头的累累白玉兰花。
我曾经独自无数次光顾这片鹭林,它有着神奇的魔力。白天,我惊叹于群鹭充满仙气的翩翩倩影。夜晚,又陶醉于从它们嘴里发出的天籁交响。
夜色降临,群鹭开始了大合唱,有前奏、过门、间奏、高潮,独唱、合唱与独奏、合奏交替出场。高潮起时,如疾风骤雨,如春潮澎湃;戛然音止,寂静空茫,超脱世外。
一个人静立林下,听天籁之音,时强,时弱;时高,时低;时独时合……有母语婴声,有鸡鸣人笑,有窃窃私语,有狂嗥啸唳,有欢声交流,有缠绵蜜语……万千乐鸣,万千人语,千变万化,天籁交响,无可比拟。寂静的山村,黝黑的森林,神奇的鸟鸣,令人惊奇震撼、魂飞天外!
这就是著名的孔塘“白鹭鸣皋”,它有影的迷离,有声的魅惑,是一处绝致的人间奇景。
阳雀在山坡的枝间鸣叫,白鹭在天空与柏冠之间群飞群落,大水鸟的长鸣,凄厉悠扬。农民撑着铁牛在田野翻耕,人的吆喝和铁牛的轰鸣此起彼伏,盖过了一切自然之声,一幅“千牛竞耕”的劳作画面,惊天动地,生动热闹。
田野渐渐绿盈,人们忙碌而满怀希望。不论天晴落雨,一到夜晚,若无电闪雷鸣霸凌,天地便被蛙鸣虫叫主宰,漫天漫地全是它们欢快的歌声,不时地阳雀声、大水鸟声,仿佛凑热闹似的,插在里面,整个天地便是一场铺天盖地的交响音乐会。
此时此地,夜深人静,闲卧孤村,若是舒畅时,人便浸淫其中,酣然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