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城关第三幼儿园 陈守珍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语言教学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及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学前期正是特殊的“游戏期”,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无疑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尊重儿童的教学理念。语言本身所先天具备的游戏性特征也使游戏在语言教学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游戏运用存在的问题
1.教师游戏观念的局限性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可以了解到教师在观念上都很重视游戏,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把游戏置于必需的位置,常常是可有可无。教师对教学中游戏的认识,大部分还停留在“游戏可以为教学增加趣味”的认知水平。因此游戏在教师眼中就并不是语言教学所必需的,只是作为需要时的“调味品”。游戏对于幼儿独一无二的价值以及对于改造语言教学的重大意义便淹没在教师局限的游戏观念中。
2.语言教学中游戏的程式化倾向
语言教学中游戏的程式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对活动教案的按部就班。教师在活动以前对各个步骤的安排几乎是事无巨细。如何提问,预期幼儿怎么回答,该如何衔接下一环节,整个活动过程的分分秒秒都在设定与计划中。虽然这样的“课前准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控课堂,让课堂能够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开展。在日常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因担心难以掌控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或给课堂秩序带来混乱而对游戏采取慎用态度。但同时,教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过分拘泥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一切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也必然会离游戏越来越远。
3.游戏中过多强调秩序与纪律
笔者听了很多语言活动,发现在一堂20~30分钟的活动里教师平均要进行5~8次的纪律维持,尤其是当活动课的内容不能强烈吸引幼儿的时候,幼儿的违纪次数会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倾向于进行更多的纪律维持,而且幼儿自身也已习惯做出教师期望的行为以获得教师的表扬。然而,在秩序与纪律主导的活动课上,幼儿实际是根本无法活动起来。
二、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优化对策
1.更新游戏观念,恰当实施游戏
为还原游戏的本来面目,教师要给语言教学中游戏更多的自由。给游戏更多的自由意味着教师要把游戏主人、主体地位归还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尽情地投入游戏、享受游戏,在游戏中愉悦自我,发展自我。游戏开始后,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游戏,无需过分关注游戏中的对与错,或是游戏是否朝预期的方向发展。而在富于民主平等的游戏精神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也必定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谐发展者。
2.尊重幼儿,合理指导游戏
教师不论是设计游戏还是指导游戏,都要注意给幼儿预留适度的发挥空间。教师不能把游戏过程等同于“脚本”,要求幼儿按照脚本来“演”。脚本式的游戏只会让幼儿感到拘束与紧张,生怕出错受到教师的批评。一旦幼儿在游戏中无法体会到愉快与自由,幼儿也就无法真正在游戏中进行主动探索与内化,游戏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语言教学游戏兼具“教学性”与“游戏性”,因此语言教学游戏时要求教师既要“介入”,又能“退出”。
3.善于观察思考,多渠道开发语言教学游戏资源
教师不能被网络或书籍等有限的游戏资源所限制,要将语言教学中的游戏来源放大到无限的生活中,让生活成为语言课程内容的不竭之源。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赋予了语言课程内容生动性、真实性,幼儿因为熟悉而能更好地接受。幼儿教师要做善于观察生活、开发课程的开拓者,而不是只知照搬“现成”的复述者。因此,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或教案,要善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语言教学的素材。
总之,当语言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时,儿童往往能更快更好地接受。教师应该让幼儿在自己有兴趣,能主动、能胜任的状态下,多听、多看、多做、多想,充分积累语言经验,使我们设计和组织的语言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能促进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