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往洞中学 杨美花
我们在同行里都形成这样的共识:“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确实是这样,地图是地理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替代的。地理教学是离不开地图的,地图是最实用的教具和学具。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
一是给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来提高兴趣。例如老师在讲《中国地图》的时候,老师可以随意地指出一个省,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那个省的印象,假设老师指的是内蒙古,那么学生就可以说内蒙古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假设老师指的是新疆,学生可以回答说“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通过让学生谈自己对某个省的印象来让学生回顾这个省最鲜明的特点,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游戏法吸引兴趣。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老师随意说出一个地方,学生要想出一个这个地方的著名人物,比如说老师提到韶山,学生马上会想到毛泽东;老师提到绍兴,学生马上就提到周恩来、鲁迅;老师提到黔东南天柱,有的学生能说出北伐名将王天培;老师提到麻江,有的学生还能说出夏同龢。三是鼓励学生有机会在寒暑假的时候出去旅游,把自己学过的地图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
二、要教会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
怎样阅读地图呢?如果是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教会学生阅读地图。一是教会他们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在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 二是教会他们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笑话。三是教会他们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并适时板书,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老师要教给学生记忆地图的方法
地理书本上的很多地图是需要学生记忆的,这些地图的记忆可以便于学生做题,老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就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地图的方法,方便学生记忆,如中国地图,这个地图学生就应该把它深深地记忆在脑海里,那么该怎么记忆中国地图的,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个比较简单的记忆方法:把整个中国地图看成一个大公鸡,这个公鸡的鸡头部分很好记,是中国的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个公鸡的鸡背也很好记,只有一个内蒙古自治区,这个公鸡的鸡尾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个公鸡的鸡脚是台湾和海南,鸡身部分的省市比较多,老师可以再教给学生一个记忆的方法:“两湖两广两河山,四西二宁青甘陕,五江云贵福吉安,还有内台北上天。”
四、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图
运用掌握的地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天象观测。我们知道月亮有时像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我们就可以亲自观察一下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月相产生变化的原因。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