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五月的隆里古城,古朴宁静,600多年的古城文化积淀,却成就出不一样的“枫警”——
锦屏县公安局隆里派出所因势利导,汲取锦屏文书“契约精神”的精华,聚集传统民俗规约“教化”的正能量,把警务室建在村寨里,把“议和组”请进警务室,引导群众将“村规民约”变为“自治合约”,积小安为大安,变平安为长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枫桥经验”不断焕发出新的实践意义和新时代价值,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枫桥经验”创新发展之路。
探索出“华寨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
隆里乡华寨村辖3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有229户917人。2004年以前,华寨村社会治安差,矛盾纠纷突出。
隆里派出所把警务室建到村民的家门口,并积极融入当地民风民俗,通过多次酝酿讨论,以村“两委”牵头、驻村警务室民警协助把关,村民认可按手印的“华寨村民自治合约”颁布实施,并构建了“碑、亭、室、柱、墙”为载体的“合约”式社会治理文化体系。
为使“合约”有效执行,警务室民警指导村里成立以村治保会成员为主体的“劝和组”,“劝和组”成员均为村中能说会道、能唱当地民歌的村民组成,“劝和组”在村“两委”的领导和警务室的指导下,负责“合约”的执行,谁家有矛盾纠纷,劝和组人员就到谁家去吃“劝和饭”、唱“劝和歌”、挂“劝和匾”,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和谐的气氛中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通过该项工作机制,成功调解23起家庭矛盾,38起山林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
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平安不出事”
在“华寨模式”引领下,隆里派出所依靠当地党委政府,依托村“两委”,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组建“华寨劝和组”的基础上,先后在全乡组建了“古城义巡队”、“龙里司议事组”、“榜上先锋队”等治安类社会公益组织;依托村“两委”,组建成集人民调解员、治安信息员、法制宣传员、交通安全员、义务消防员、抢险救灾员“六员”为一体的多功能巡防调处治保工作组织,涌现出“古城大叔”“五老劝和”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平安类社会组织,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加强平安建设是基层派出所的题中之义。为此,隆里派出所积极推进“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和人脸识别系统,安装天网和雪亮工程监控探头126个,提升智慧安全防范水平和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守护一方平安。
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做到“服务不缺位”
围绕民生关键小事,隆里派出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强化“一证办”“一网办”,方便群众“就近办”“自助办”。针对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留守老人多等偏远村寨,通过预约、代办、上门等方式延伸服务触角,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还通过建立网络社交软件、网站等方式设置网上警务室。推出微信公众号及QQ号,及时发布警务动态、治安宣传、证照办理等信息。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置办事点,使98户、406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近”“一次”办理户籍业务。
锦屏县公安局隆里派出所积极践行服务宗旨意识,倾心关爱特殊人群,带给他们党和政府的温暖,有效融洽警民关系,努力用心、用情去服务居民,不断提升辖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