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燕成
那年,尧舜送来他弟弟尧平的三本民族文化书籍:《侗族酒文化》《北侗婚恋习俗》《黔东南侗族节日文化大观》。一聊,就不知道聊到了哪里。近年因为疫情,家人、工作单位都建议减少外出。因此,读书的时间就多了,翻了翻书柜,才发现尧平的三本书,埋在样刊样报堆里。我如获至宝,将这三本书置于床头,每晚睡前看几页,竟然于昨日午夜读完了最后一本。这三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侗族酒文化、婚恋文化和节日文化。
第一:迷人的酒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漫长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酒文化史。酒的芬芳,在历史长河中飘荡,从未消失。近日,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被歌星沙宝亮先生在央视唱响,一瞬间就点燃了数以亿计观众的热情,那歌词,不仅是优美的诗句,还是对古人饮者的形象刻画。
一曲《饮中八仙歌》,让唐朝的酒香,飘到了当下。说这些,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但凡与酒有关的东西,其实都含有酒文化。尧平在《侗族酒文化》一书的后记中这样介绍自己:“我出生在一个侗寨里,从小受到侗族酒文化的熏陶。近十年来,我在贵州黔东南州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经常深入到侗族南北两个方言区采访,并参与了很多文化活动,因而对酒文化有了较多了解。”我至今未与尧平见过面,不知其是否能饮一杯,平日里与他的网络交流,亦是言语简短,直奔主题,意思到位即止。但通过阅读他的书,发现他对脚下的大地和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如生命一般珍惜和痴爱。
《侗族酒文化》这本书一共有十四章,开篇就对侗族作了概述,以简洁干练的语言,介绍了侗族族称、族源、居住地、人口、语言、文字、文化等重要内容,然后才说到酒的事情,含酒的起源、侗酒、酿酒工艺、侗族的酒礼酒规酒俗、人生礼仪中的酒俗、生产生活中的酒俗、节日中的酒俗,祭祀中的酒俗、酒令、酒具、饮酒观、酒歌,以及与酒有关的民间故事和各类祝酒词。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侗族酒文化大观,书中好多内容可以照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运用。我虽然也是一个好酒之人,但对酒文化知之甚少,是尧平这本极具操作性、指导性、实用性的书让我大开眼界。我相信,不喝酒的人读了这本书,也一定会喜欢。就像傅安辉教授评价的那样:这项工作是开创性的,填补了系统研究侗族酒文化的空白。因此,该书稿成为2017年度侗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该书出版后,就是记述和研究侗族酒文化的第一本著作。
第二:迷人的婚恋文化。翻阅《北侗婚恋习俗》一书后,我第一次知道了侗家男女从“玩山”到结婚再到生子的情感升华过程,这也是侗家男女从单身到组成家庭的全过程,是一生中最为珍贵的年华。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侗家少男少女“玩山”、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件,抄录了大量情感真挚的山歌,读来特别有意思。应该说,婚恋文化是世间较为令人心醉的文化之一。作为一名从侗寨走出来的文化人,尧平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和深入骨髓的文化记忆。尧平自述:“家里藏有不少的家传手抄歌本,母亲还教我翻译了侗语借汉的手抄歌本,这些都是我编写完成此书得天独厚的条件。”某日,我与一帮多日未见的旧文友相逢,众人皆酒酣之时,便有人提出要我唱山歌给众人听。我说我不会,友人们便拿我的小文《一粒麦子》来说事,说我文字里描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民间文艺父亲,身上必藏有撒手锏。“来一首,来一首……”众友人前俯后仰地喊着。恰巧,那几日我正开始读尧平的《北侗婚恋习俗》,读到了书中的《夸赞歌》,印象特别深,便唱起了其中一小节:“鸭嘴不得鸡嘴尖,郎口不得娇口甜,若郎学得娇的样,出门不用带盘钱。”我用天柱官话唱,朋友们均听得懂,直夸好歌。他们不晓得,其实我是恰巧读了尧平的书,学得那半句,救了场。
我在《北侗婚恋习俗》一书的序言中,读到了傅安辉教授对北侗的解释和分析,才真正知道了北侗的由来。原来是以锦屏县的启蒙镇婆侗为分水岭,往南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和湖南省靖州县、通道县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为南侗;往北的天柱县、三穗县、剑河县和湖南省新晃县等地,是北侗。这不是行政区划,也不是族群划分,而是专指侗语方言的语域。相同的语域内,婚恋习俗是一样的。
我出生在北侗语域内,熟知北侗部分民风民俗,尤其对婚恋习俗有着特别深刻的记忆。自小我就参与过很多婚恋习俗文化活动,平日闲暇无事可做之时,写下的小文也总是围绕故乡来写。我的“雨具系列”散文中的“伞”篇,就写了故乡姑娘出嫁的场景。那一日,出嫁的姑娘是一身的红:红头绳、红嫁衣、红手帕、红腰带、红勾鞋、红棉袜,以及桐油红伞。故乡天柱县的侗族和苗族,生活中的习俗大抵相同和相通,就连平日里相互交流的语言,见了面,总是逢见侗族就说侗语,逢见苗族就用苗语交流,苗侗文化相互渗透得特别严重。只是近些年来,年轻男女多外出打工谋生,并在外结婚生子,母语的消失速度特别快。同时,民族文化的遗落、遗忘,更是令人心忧。多数村寨,只有上了些年纪的长辈才熟知那些古老的乡风乡俗。好在尧平已抢救性地保存了故乡的不少地域民族文化,尤其是对婚恋习俗的记录和整理出版成书,其意义非常重大。
读尧平《北侗婚恋习俗》,就像在重新翻阅自己的记忆。比如读到“新娘哭嫁”,我就会想起自己的大姐出嫁时的场景。母亲去世得早,没能见到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样子。大姐没忘记母亲,她出嫁时,哭着唱过的嫁歌,比尧平书上的句子更让人心痛。遗憾的是我至今一句也记不得了,只记得那难分难舍的场景里,我给大姐喂了糯米饭,她哭着吃了几口,我就背着她出了门。背到栅栏口,由父亲将大姐交给姐夫。如此,迎亲和送亲的队伍,方才浩浩荡荡走上了山道。在去男方家的山道上,亦是一路的歌哭。我的父亲年轻时特别喜欢“玩山”,他特别喜欢唱山歌,被人扣上“玩山头子”的帽子拿去游街。父亲去世后,他自编的几册手抄歌本被我带进了城里的家,如宝贝一般珍藏着。其实,我知道自己珍藏的不仅仅是歌本,还有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更是一种文化记忆和传承。
第三:迷人的节日文化。《黔东南侗族节日文化大观》一书是尧平与杨明兰老先生共同打造的一本侗族节日文化书籍,该书分为“上篇”和“下篇”,记录了黔东南侗族近50个节会,内容特别丰富。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作为土生土长的黔东南人,我对苗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并不陌生,“上篇”的12个全民性节日,我自幼都有参与其中,“下篇”的近40个地域性节日,有的参与过,没有参与过的,也听别人说起过。因此,读《黔东南侗族节日文化大观》,便是我对故乡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的再次认识和领悟。我特别赞成杨明兰老前辈与尧平在该书代序中对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及价值的解析和评判。他们说,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是娱人娱己的乐园、民间美术的世界、交际联谊的天堂、体育竞技的战场、自教教人的园区、心灵寄托的佳境,具有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参与价值、烘托价值。自古,故乡的人们以饭养身、以歌养心,世世代代都热情好客、为人大方,族群意识深入骨髓。
我虽是苗族人,但尧平书内的侗族节日,故乡的苗族人也同样参与。苗族节日,侗族人同样也乐在其中。我对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侗家三件宝”特别熟悉,侗族乡友相聚时,往往酒意浓时就要唱几段侗族大歌,那好玩的氛围总是特别让人难忘。但是,系统性地深入认识故乡的侗族节日文化,先前是没有过的。尤其是书中“下篇”的地域性节日文化,简朴的描述、精确的记载,辅以现场感特别强烈的美图作证,不但丰富了书本内容,读后还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尧平是一位特别勤奋且丰收在望的青年学者,他丰硕的民族文化著作成果,足以证明其对故乡的痴恋和深厚的爱意。
读尧平的民族文化书籍,其实就是在读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