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吴啟萍) 今年以来,岑巩县天马镇立足坝区资源、林地资源、品牌资源优势,深耕细作,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助力乡村振兴。
立足坝区产业, 深耕“接茬轮作”。天马镇有5大坝区6030亩土地,经集中整治,坝区大块连片、机耕道完善,全部流转到村级合作社,通过“反包倒租”实现规模化种植,形成春夏季以烤烟、百合、优质稻、茭白、辣椒种植为主,秋冬季以白菜、莴笋、红菜薹等蔬菜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今年是提升粮食生产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开春以来,该镇积极完善白岩坪、杜麻、关堰、大田坝等坝区的排灌沟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粮食作物旱涝保收。
该镇现有528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示范基地1个,500亩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1个,310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1个。下一步,该镇立足“接茬轮作”模式,在稻药“接茬”、水旱“轮作”上探索,确保坝区持续高产,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优质农产品。
立足林下经济,精耕“立体套种”。天马镇有可开发林地2.8万亩,土壤微酸性,适合油茶生长,通过雷公田“万亩油茶示范村”建设、11个“村级百亩油茶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群众流转荒山种植油茶,并根据“开挖一亩荒坡,增加一亩耕地”的思路,在油茶中套种黄精、太子参等低杆中药材,通过“以短养长”立体套种模式,增强油茶管护,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目前,该镇种植油茶15500亩,可采摘油茶1000余亩,套种中药材面积4000余亩,在油茶未成林期间,套种中药材是最科学的立体种植模式,有了“桥头堡”政策支撑,将有力推动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下一步,该镇将持续推动油茶林下中药材种植,在建设油茶小镇的同时,推进“定制药园”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大量的中药材原材料,打开油茶销路市场。
立足人文地里,挖掘传统品牌。天马镇有得天独厚的水文气候,孕育了具有独特口感风味的包谷酒,特别是洞藏包谷酒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该镇也是思州绿茶的主产区,思州绿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唐代便已声名远播。目前,天马镇共有包谷酒厂7家、茶园8700余亩。
该镇立足传统品牌,高效整合资源,以玉门洞国家AAA级景区为名片,借旅游销售拓宽传统品牌包谷酒销售渠道;利用与广东省三水区东西部协作契机,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制茶工艺和茶产品品质,积极探索生态有机茶园景观化建设,深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包谷酒、茶叶等特色产业提质上档,走出岑巩、走出黔东南、走向粤港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