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王 蕾
教育的相对落后是少数民族地区贫穷的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黔东南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紧盯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脱贫攻坚,围绕“入学一人、成才一人、致富一家”的办学思路,优化教育布局、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黔东南现有职业教育学校21所,其中地方性综合高职院校1所,即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职学校20所,分布在各县。但黔东南州职业教育受传统观念负面影响、办学水平相对较低、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资源配置有待充实、校企衔接有待深化等因素制约,职业院校目前普遍面临着招生难、学生就业难、资源集中难、质量提升难、校企合作难等困境。
目前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还存在一些误区,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更甚有部分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只有高考无望才会选择职业院校,往往把就读职业学校视为无奈之举,职业教育选择意愿相对不强。此外,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仍然较低,给职校招生带来很大困难。
当前,黔东南州职业教育办学情况和发达地区相比,体制模式相对比较单一,职业教育“一区域、两带动、七支撑”布局构建缺乏统筹,存在片面应试教育倾向,部分专业开设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忽视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正因为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产业的转换升级,职业教育也同样需要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在融合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成效不明显,毕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亟待提高。
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其实,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好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是实现黔东南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及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必须注重自身氛围、关注外部环境,立体宣传,才能扫清障碍,赢得更多发展机遇。这就要围绕黔东南州产业发展要求,依托黔东南州绿色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创新办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深化职普融通等方面下功夫,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把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亮点。还要鼓励相关企业对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待遇等方面大胆创新突破。
适应岗位要求和学生成长需求,强化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教育,学用相长、知行合一,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适用性。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积极打造创业就业孵化平台,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谋得求生之本。同时,强化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注重“工匠精神”的养成,在每个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更重要的是,贫困家庭接受教育的门槛大大降低,从而开启家庭脱贫后防止返贫的保障。从目前看来,贫困家庭缺少教育机会,因而缺乏致富手段,是发生返贫的重要原因。结果,越是贫困越是缺少教育机会,以至于积重难返。如果除了到中心城市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还有机会就近受到职业教育,从而多一些防止返贫,甚至致富的手段,就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贫困现象的代际相传。
只有认识、提高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才能促使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当然,这也是黔东南州职业教育面临的大课题。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多方主体共同发力,共同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中来,从而使各主体获得共赢的重要育人模式。通过职业教育培养输送人才,满足地方行业、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就业,留住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