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 杨胜英
“稳态与平衡观”是生物学的生命观念之一,生命观念又是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以“血糖平衡调节”为例,浅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稳态与平衡观”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提出一些思考。
一、血糖平衡调节的教材分析
在进课堂教学之前,首先就是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教材分析应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内容要求为基准,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材内容在模块中的地位。血糖平衡调节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对应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如血糖平衡调节等。对应的学业要求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分析说明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调节作用对内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态。因此,在教学中血糖平衡的调节包括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以及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能让学生认识到实现稳态的调节机制,再通过分析糖尿病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稳态与平衡之间的联系,进而树立“稳态与平衡观”这一生命观念。
二、血糖平衡调节的学情分析
完成教材分析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需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等,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才能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对低血糖、糖尿病和胰岛素有一定的生活了解,学习兴趣浓厚,但缺乏对“稳态”和“平衡”概念的深度思考,“稳态与平衡观”的观念较弱。
三、血糖平衡调节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节课的核心,因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就会清晰。教学目标要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结合学生学情,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设立的。本节内容教学目标为:(1)构建血糖来源和去向的概念模型,从生命系统的角度分析,认识个体水平的稳态。(2)分析高血糖、低血糖时血糖调节的过程,构建血糖平衡调节模型,深化对稳态与平衡概念的认识,认识实现稳态的调节机制。(3)分析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症状,认识稳态与平衡是相互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树立个体水平“稳态与平衡观”的生命观念,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四、血糖平衡调节的教学重难点
明确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分配。血糖平衡调节过程模型的构建突破血糖稳态的调节机制,糖尿病的分析能让学生认识稳态与平衡的关系,建立“稳态与平衡观”。但由于建模难度较大,因此将构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确定为教学重难点,将糖尿病的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
五、血糖平衡调节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情景导入属于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导入好了,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导入:“班上某同学经常不吃早餐,某天早上他出现了冒冷汗、嘴唇苍白的症状。你觉得他这是什么症状?怎样及时缓解他的不适?”从而引出课题——血糖平衡调节。
(二)新课讲授
引入课题之后,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环节之间要处理好逻辑关系。
1.构建血糖来源和去向的概念模型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分析血糖的功能是什么?血糖的正常含量是多少?血糖的来源有哪些?血糖可以合成、转化为哪些物质?构建血糖来源和去向的概念模型,强调血糖平衡的实质是来源和去路平衡。
2.构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
构建血糖来源和去向的模型后,在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和降低时应该怎样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在调节的过程中有哪些结构和物质参与,其作用分别是什么?注意相关关键词的引出,如“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血糖降低、分泌胰岛素、下丘脑、肾上腺、肾上腺素、血糖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等,引导学生构建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的模型。此环节强调血糖平衡的调节是机体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使相应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相对平衡,这种能力就是稳态,而这种平衡是动态平衡,不是静态平衡,树立“稳态与平衡观”的生命观念。
3.与社会联系——糖尿病
介绍糖尿病的类型、症状、发病机理、发病率以及患者的生活状态,引导学生认识稳态与平衡是相互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认识到生命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并将这种意识运用于生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分寸,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观。
六、教学反思
血糖平衡调节作为模块《稳态与调节》中的重要内容,不仅直接体现了个体层次的稳态与平衡,也间接体现了其他生命系统的稳态与平衡,是细胞、器官、系统等层次稳态和调节的结果,也是生态系统稳态和调节的基础。教学内容不仅能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的生命观念,也体现有“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以及科学建模的科学思维和建立健康生活观的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执教者充分挖掘视角,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