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第四中学 吴栋祥
当前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教育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文明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自然、科学、道德、法律等多个领域,其中人地关系始终是其不可忽略的内容。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结合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贯彻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的弊端出现之后,人类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提出的。生态文明与人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将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环境观念转变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环保观念。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某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这个生态环境问题放到特定的区域中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深刻剖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使其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树立人地协调观,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运用学习的环境治理方式,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整合教材资源,挖掘生态文明教学内容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通过教师对内容的整理,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课程中的渗透。如关于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的教学,在导入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一节的内容。在“人口”这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自然资源枯竭;人类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废弃物进入环境,超出了环境容量,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教师通过这一章节的内容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又可以将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环境观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
三、因地制宜选取案例,拓展生态文明教学资源
生态文明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身边的小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文明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不仅需要从宏观角度选择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同环境问题,更需要立足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对存在于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往往选取乡土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我国的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都不相同,各地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环境问题选择适合教学的案例,帮助学生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理解生态文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让学生具有“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意识,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付诸实践的。因此,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上,更需要学生将生态文明内化为自身素养,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以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为例,我国因地制宜提出了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大气环境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成效的地区,学生一方面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从现行的治理措施中,总结治理大气污染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进行保护大气的宣传活动。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地理课堂以外的知识,还可以切身感受到自己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提升生态文明治理能力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具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挖掘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教学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师生都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