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01日

浅议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 从江县加鸠镇加努小学 潘光辉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是让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事,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写作时求助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写出的作文思想空洞,情感苍白,语言贫乏,积重难返,丧失了最初的目的和意义。教师要树立联系的、系统的、全面的作文教学观,不能把作文同语文教学割裂开来。否则,我们的作文教学永远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农村地区的学生大多写作积极性不高,写出的文章内容单一,语言枯燥,语句啰嗦,感情欠缺。特别是小学生,大部分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与创新意识。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因此,经过几年的琢磨,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对他所从的工作有浓厚兴趣的人。学生的作文习作亦然,如果没有写作兴趣,那么就没有写作动力,相反有了写作兴趣,那么就不用别人催促,也会自觉主动地学习,甚至能达到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地步。 因此,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都去观察生活中有趣的事,然后进行交流、分享。特别一些后进生,要经常提问他:“今天你发现了什么比较有趣或新鲜的事呢?可以分享给大家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养成一种习惯,这样他对写作就会更加有兴趣,对写作也有更大的帮助。

二、积累

1.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笔者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日记、周记、随笔等写作训练, 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生活中的人或事, 并以日记、周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从而在写作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写”。

2.多读课外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还是主要是以语言基础学习为主,想要提升学生学习写作能力除了必要的准备外,学生还要多多进行课外阅读来增长自己的阅读量,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增长对写作手法的学习,同时积累词汇量,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借鉴

平时上课遇到一些课文就当作习作例文来指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是一个例子,凭着它可以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例如,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插叙或倒叙的方式进行练习指导;教学《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让学生懂得“总——分——总”的写作结构,写作可以按这种结构写三到四个自然段。

四、修改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在修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教师改、学生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限,因此笔者先修改然后把存在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的都写出来拿到教室去讲解,还有一些优秀作文的也进行例文讲解,如这篇作文好在哪里,存在问题的作文也对应地把问题说出来然后让学生再次修改。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逐步引领学生会修改作文。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笔者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

教无常法,教无定法。身在农村教学第一线,虽然作文教学困惑多多, 但我们依然相信随着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政策的落实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作文教学就会“春风又绿江南岸”, 教师心中的困惑就会烟消云散,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迎来一片蓝天。

--> 2022-06-01 1 1 黔东南日报 c188623.html 1 浅议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