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河县观么镇幼儿园 吴姗媚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交能力。幼儿在跳操等一日活动中认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一、幼儿告状行为现状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开始,在一日活动中,教师作为权威的代表,幼儿遇到疑难问题,往往就向老师请教,他们需要得到一个是非的判断。从3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从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容易出现人际冲突,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3岁后幼儿的道德感初步发展,4-5岁的幼儿已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道德标准,当同伴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孩子在整理自己的服装,容易穿错园服引起纠纷;在使用活动器械,幼儿会发生争抢、打闹;在娱乐的过程中,玩具摆放不规范不整齐,引发纠纷。幼儿常会为争抢一个好玩的玩具而产生矛盾导致告状。
由于纠纷众多,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告状行为,教师在高强度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下每天都会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仅仅处理这些琐碎的事情就得花费很多时间,可以说老师要花一半的时间在处理幼儿与幼儿的关系问题上。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幼儿告状的原因很多,第一种是因为幼儿园的规则规范引起的。老师要求孩子们听信号进活动室,听老师的提示做相关动作,但是有的幼儿没有按照道德规范来做,幼儿为了纠正这一行为,产生告状行为。
幼儿园熙熙攘攘,许多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幼儿由攻击性行为引发的告状最多。幼儿园的告状原因在于求助型。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推攘其他小朋友,幼儿在不安全的情况下求助老师,就产生了求助型的告状,请求老师处理。在由攻击性行为引发的告状中,有一些是由于幼儿认知水平局限,分不清同伴的行为是游戏还是招惹,因此而引发出告状行为。例如在游戏中,幼儿由于专心玩也顾不上告状了,而在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时,同伴稍微碰一下就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幼儿分不清自己观点和他人观点的区别,误解同伴的行为动机而造成攻击性反应,从而引发同伴的告状行为。
当然,幼儿告状的原因还有很多,如试探型、嫉妒型、表现型等等。
三、一日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
在一日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坐端正、较专心地倾听讲话,大胆参加活动,回答时声音响亮;在老师、阿姨的指导下制作学具材料,爱惜物品,游戏结束后放回指定地方;在老师、阿姨的提醒下用正确的姿势看书、画画。但是儿童能按照这个规则来完成的少之又少,结果引起纠纷引起告状行为。
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有爱心和耐心,用爱心去温暖所有的孩子,应该具体分析幼儿的告状动机,从幼儿的告状中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了解其他孩子的活动情况,然后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培养幼儿对老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使幼儿的自尊心得到保护。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教孩子交朋友,对于不是主观故意的碰撞拥挤,就原谅他人使幼儿学会宽容。教师应当教育幼儿如何处理好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对于幼儿行为中出现的是非问题,教师必须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并对做得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教师还要借助家长的力量,鼓励孩子的社会性交往,鼓励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谦让、合作,养成团结人的好习惯。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一日活动中,幼儿之间难免有冲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要注意区分类型,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保障幼儿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