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舟溪镇中心幼儿园 吴秀燕
凯里市舟溪镇中心幼儿园地处苗族聚居地,周边都是稻田,将本民族稻作文化引进幼儿园,让幼儿从小接受民族稻作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从实际稻作情景中促进幼儿在社会领域中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全面发展。本论文试图从学前教育的角度出发,将苗族稻作文化与社会领域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新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
一、稻作文化
苗族在上古时期就开始种植水稻,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苗族人通过长期种植的实践中,水稻的生产发展及其生产的系列环节,也包含由稻作种植生产导致的民间生活习俗、生活习惯、文化现象等通过长时间累积而形成的稻作文化沉淀。经过总结分析,大致将舟溪地区的稻作文化分为农具文化、祭祀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苗歌文化等。
二、 社会领域
1.幼儿园社会领域的现状
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现状中,发现幼儿园社会领域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教育内容失衡、教育内容不适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渗透性社会教育偏重于行为习惯和社会规则的培养,较少涉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
2.幼儿园社会领域的目标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幼儿园里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社会生活事物及相关人文知识为基本内容,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原则上,通过身边日常生活和情景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和技能(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3.稻作文化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开发利用
从向幼儿介绍《二十四节气之立春》,让其感受我国古人在农耕文化上的伟大智慧,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泡种、催芽、插秧、水稻小管家、收割等一系列活动,探索水稻的生长过程,让幼儿清晰地感受到种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活动中幼儿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小组同伴们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冬季运动会孩子们穿着民族盛装和稻制服饰,他们或拿或抬着当地农产品和稻作工具入场,幼儿园举办运动会形式的集体活动,萌发孩子的集体荣誉感。
《纲要》和《指南》对社会领域教育提出了具体而全面的要求,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增加幼儿的情感体验。稻作文化在社会领域考虑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学习特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地域本土文化,从社会领域中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激发幼儿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