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 潘贵金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随着人类出现和人口的增多,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如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使这个星球的许多生物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并且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一、面临的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的衣食住行除了以物质作为基础,实际上都离不了能量的加持。生产者所制造出的能量已经不能直接满足人类需要,于是人类就把目光投向了深埋在地层中的矿物产品。如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的过量CO2,超出了生物圈中生产者同化的能力,碳循环的稳态与平衡被打破,使得大气中CO2浓度升高,CO2带来的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被水所覆盖,地球表面的水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的水虽然不少,但可用于生产及生活的淡水资源却十分缺乏,而且分布存在着地域性差异。理论上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可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进而满足地球生物对水的需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水源污染,用水效率低下,引起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缺水问题。
3.臭氧层破坏
人类发明的制冷设备中早期所使用的是氟利昂等含氟制冷剂,这类制冷剂大量排放到大气中,超出大气调节限度,引起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破坏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4.酸雨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除过量排放的CO2之外,燃料中含有的硫、氮等氧化产生的氧化物,给大气造成了另外一种影响——酸雨。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从而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引起农作物减产等;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年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5.土地荒漠化
为满足人口增长对物质和能量增长的需要,在耕地上进行过度的经济活动等,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造成土地平衡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
6.海洋污染
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生产工业活动的加强,使得进入海洋环境有害物质超过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自身净化能力,造成海洋水体的污染。海洋污染会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
7.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物种的形成,也有物种的绝灭。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致使物种绝灭的速度大大加快。例如人类的活动干扰了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也造成了物种的消失;人类对一些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与消费,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减退;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会间接造成几千年来农民培育和保存的大量作物品种和家畜品种的丧失,使遗传多样性受到影响。
二、生物圈“稳态与平衡观”的策略建议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少走弯路。
1.大力开发新能源发展新技术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酸雨问题。利用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等代替化石能源,减少CO2和SO2的排放量;发展和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SO2的排放量;少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
2.研发污水净化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倡导节约用水等。
3.研发替代含氟制冷剂的新型制冷剂以降低臭氧层的破坏。
4.采取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防治荒漠化。
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改善作物品种、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减轻对林草资源的破坏。
5.加强海洋环境科研,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以防止海洋污染。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国际合作等机制来达到防止海洋污染的目的。
6.采取迁地保护、易地保护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立法执法和教育宣传等保护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