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 陆引霞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树立生命观念的最好证据,即学生能应用学过的生命观念的有关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工程实例的分析,总结出生态工程建设遵循的基本原理,证实学生能否应用学过的“稳态与平衡观”理论知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检验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达成。
一、课标要求的分析
新课标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理论指挥棒,在进行任何一节课课堂教学前,必须对新课标进行分析。本节对应课标内容要求中的重要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必要条件。”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立足在生活情境中分析、理解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其他生态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态工程对于维持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培养“稳态与平衡观”。
二、核心问题的思考
明确一节课的核心问题,就能确定一节课的主心骨,如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为“如何应用生态工程的原理实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决定着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本节课制订的教学目标有:(1)了解什么是生态工程,以及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生命观念);(2)举例说明生态工程建设遵循的基本原理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生命观念);(3)尝试应用生态工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评价其他生态工程案例,并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建议——(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运用视频,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生态环境保护视频,引发情感共鸣。引出造成生态环境污染恶化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大肆破坏环境,导致生态失衡,并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引出生态工程,并介绍生态工程的概念和目的。
2.巧用实例,引导自主总结原理
(1)自生
实例1: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生态位以及种间关系,通过合理布设,使生物之间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同时移除湖泊、河流中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等措施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提问:湿地修复过程中为什么要将不同生物合理布设?为什么要改善生物生存的环境?
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角度分析,总结出生态工程建设遵循自生原理。
(2)循环
实例2:展示黔东南“稻鱼鸭”的农业生产方式。介绍:稻田为鱼和鸭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而鱼和鸭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从而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鱼和鸭来回游动搅动土壤,无形中又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
实例3:展示无废弃物农业的模式图。
提问:“稻鱼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无废弃物农业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总结出实现了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污染等优点,总结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3)协调
实例4:展示三北防护林的灰色长城和绿色长城。介绍:三北防护林开始种植单一杨树,由于有些地区降雨量少,又饱受天牛、尺蠖等虫灾之苦,导致杨树林大面积死亡,后来改种沙棘、欧李等植物构成混合林,却生长得郁郁葱葱。强调:生态工程建设要考虑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还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引导学生总结出协调原理。
(4)整体
实例5:在生态缸的制作过程中,生态系统各组分要齐全,并且要考虑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的合适比例。
实例6: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
提问:为什么生态缸中各组分要齐全,并且不同生物的比例要合适?
提问:在生态工程建设中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影响?
教师强调人类处在社会——经济——自然的复杂系统,在生态工程建设中必须要以整体原理。
设计意图:巧用真实案例创设情景,结合问题层层引导,使学生总结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
3.生态工程的案例分析和应用
要求学生分析“桑基鱼塘”建设运用了哪些生态工程原理,并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桑基鱼塘”实例分析,巩固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
学生活动:展示黔东南州黄平县麦巴铝土矿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图片,介绍该矿区植被破坏严重,土地上废石废渣随意堆存,土壤水分状况差,养分贫瘠。请依据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为该矿区生态修复提供合理的建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身边的生态问题,在提升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关注、参与家乡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态问题中理解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理解生态工程对维持生态环境的稳态与平衡的重要意义。尝试将理论用于解决身边的生态问题,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