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巩县水尾镇初中学 莫 毅
受中国农村传统家庭模式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影响,在农村地区普遍出现“祖带孙”的隔代教养模式。农村隔代教养模式受祖辈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解决隔代教养对青少年成长及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关键是提高隔代教养家长的教育力。这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方共同作出努力。
一、 我国农村家庭隔代教养模式产生的原因
主观方面:年轻夫妇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需要外出务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受经济收入水平和城镇入学政策条件的限制,需要祖辈帮忙照顾小孩。
客观方面:农村一直存在“祖带孙”的习惯,且祖辈的生活经验和照顾小孩的耐心利于未成年学生的成长。
二、农村家庭隔代教养模式下子女在思想品行方面出现的不良现状
(一)学习成绩不理想且无远大志向
在调查中发现,隔代教育家庭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且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模糊。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将来希望接受到的教育层次等不清楚。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人生目标。
(二)行为习惯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
在农村地区,祖辈们文化素质不高,时常有不文明的语言出现。加上自己的卫生意识差和农村生活条件有限,没有注重对孙辈行为习惯的培养。祖辈的不良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成年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对父母外出抱怨大,亲子关系疏远
迫于生活的压力和通讯条件的限制平时与他们联系很少,长期缺少父母的爱使未成年学生便开始对自己的家庭尤其是父母有很大的抱怨,导致与父母感情疏远。亲情长期得不到满足,部分未成年学生极易产生极端心理。
三、解决农村家庭隔代教养不足的对策
(一)家庭努力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祖辈要转变思想观念,多关注孙辈的心理状态,多与孙辈谈心。多方开导未成年子女要学会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意图。多关心和了解未成年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其次,父母改变外出方式,增加与子女的交流方式,父母亲中有一方选择在家中,多在子女交友、学习、参与社会活动方面给予其情感支持,增强其敢于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信心。
(二)全面了解隔代教育学生情况,加强家校沟通
建立留守未成年人档案,包括父母外出方式、外出时间、隔代教养家长的情况,对未成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行为习惯进行动态监测。学校要改变家校联系方式,由以往的家长被动联系学校改为学校主动联系家长,多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
(三)政府多举措助力降低隔代教养的负面作用
首先建立以政府牵头,村委会协同配合的工作体制。由政府主动寻求学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帮助,深入农村开展知识宣传,为家长和村委会解决留守未成年人问题提供帮助。
其次,在人力物力方面为学校开展家长学校提供资助,同时开办农村书屋、农村家庭教育培训班等活动,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同时,让老年人学习一些提高孙辈教育力的知识。
再次努力发展乡镇经济,同时在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逐渐放宽户籍限制,为随迁子女入学提供帮助,减少隔代教育规模。
最后,充分利用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利益,针对遗弃子女或者外出务工却未尽到子女教育义务的父母给予批评或者法律惩罚。同时净化学校周边文化环境,取缔网吧、游戏厅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场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氛围。
(四)通过媒体和志愿者的联合,呼吁社会对隔代教养的关注
1.通过媒体对现在隔代教养的现状和利弊进行全面宣传,使社会能正确了解到隔代教养的利与弊,增加对隔代教育的关注。
2.志愿者深入农村,对隔代教养对象学习和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一对一辅导,同时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隔代教养的帮助中来,提高农村家庭的教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