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下江镇巨洞小学 彭世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拼音教学要引导学生“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汉语拼音不仅是学习汉字的基础,更是学生阅读与习作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汉语拼音具有符号性的特点,本身比较枯燥,而一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很难集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厌倦,加上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导致汉语拼发音不标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实践中重视学生的语言发展,创新教法,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一、运用直观手段,纠正学生发音
刚入学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感知与思考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拼音时很难短时间内记住枯燥的字母符号,更无法掌握正确发音。为此,教师可以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通过一系列手、眼、脑的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看字母、记舌位,摆口型、做动作,引导学生多途径掌握发音规律。例如教单韵母时,可以通过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张大嘴巴ɑɑɑ,圆圆嘴巴o o o,扁扁嘴巴e e e。”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再如教舌尖后音“zh、ch、sh、r”时,学生很难看到发音部分,不容易被模仿。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右手比作舌头,将左手拱成弧形比作口腔的天花板——硬腭,模拟发音时舌头在口腔中的状态,帮助学生掌握舌尖后音的发音方法。
二、运用趣味教学,激发语言思维
汉语拼音是比较抽象的符号,低年级小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学会汉语拼音的形象和发音具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为了使小学生顺利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等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趣味教学法就是不错的选择。例如,笔者在教学“m 和 n”时,就编成儿歌“单门是 n,双门是 m”加以区别;在教音节标声调时,可以编成儿歌“有ɑ标ɑ上,没ɑ找o、e,i、u 并列标在后”为载体,通过吟唱的形式让学生形象化感知声调。还可以通过手指操、猜谜语等方式调动学生思维。例如运用手指操帮助小学生记忆汉语拼音的形状:拇指和食指指尖重合弯就是 o,松开一点就是c,两个食指交叉就是x,c 中加右手食指就是 e;教音节“yu”时,可以出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水里看不见。”学生猜出是“雨”,从而引出音节“yu”。除此之外,还可以制作图片、录音等进行拼音教学,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三、运用课本插图,理解记忆拼音
小学生语文每一课都配有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插图,这些图画内容丰富、画面形象,给予小学生更加生活化和形象化的引导。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抽象性思维较差,形象生动的插图可以让学生将拼音字母的音、形和实物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汉语拼音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笔者在教“ɑ、o、e”这三个韵母时会让小学生先看联系生活实际的图,“正在接受医生检查牙齿的大嘴巴,正在对着太阳喔喔叫的大公鸡,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大白鹅”,然后再教他们读,就很容易记牢所学的汉语拼音,当小学生自己看书的时候,就会根据插图来回想课堂上老师教过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消除方言障碍,追求正确发音
汉字发音讲究声、韵、调三位一体,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懂得相应的语音学知识,规范拼音教学。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从小习惯用当地的方言或者少数民族语言与人交流,在发音上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为了使学生学会讲普通话,养成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习惯,教师要准确了解所在地区的方言发音特点,要求学生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消除方言障碍,使其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为后期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要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汉语拼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