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06日

河坝盛开民族花

○ 袁战海

参观完了麻江县龙山镇河坝瑶族文化博物馆,临出门前,龙全章馆长感叹说:“传承民族文化不是做着玩的,我是凭着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间技艺的喜爱才坚持下来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

麻江县河坝瑶族文化博物馆,位于麻江县龙山镇青坪村一组。龙山镇河坝村是一个瑶族聚居村,是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枫香印染技艺的传统民族村寨。2012年,为了保护和传承瑶族枫香印染技艺,村民龙全章成立麻江县河坝村枫香印染瑶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自己收集整理村里面的生活器具、农耕用具,以及枫香印染、刺绣作品,并把这一技艺作文创开发。2015年,在麻江县政府及各单位支持下,龙全章创办了麻江县河坝瑶族文化博物馆,为瑶族文化收藏、展示和研究构筑了空间。

该博物馆藏品均陈列在龙全章自己的民居,属于私人博物馆。展区分上下两层,地面一层主要展示瑶族农具、生活用具、食品工具、狩猎工具、枫香印染器具、枫香阴沉木等,其间有一根距今5000多年的枫香阴沉木,横躺在展柜里,长3米,通围1.2米,通体乌黑,名贵无比,被誉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另有一根悬挂于楼板上的3000多年的阴沉木,玲珑剔透、造型优美,也非常具有价值,其余的两根是直立着的近代枫香树。

第二层陈列有枫香印染制作车间和流程、枫香印染各种产品、生活习俗场景、婚宴嫁娶礼仪、男女老少服饰等。据龙馆长介绍,当地人用枫香树脂和水牛油混合作为原料,在土布上描绘图案,然后浸入染缸再取出经水煮脱脂,在土布上形成对比强烈的蓝底白花,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其印染品颜色和花纹古朴、雅致,图案以变形夸张的花、草、鱼、虫、雀为主,间以几何纹、雷纹、云纹、锯齿纹等。染布时,要把布在染液中浸泡、晒干、再浸泡,反复七八次。将染好的布在水中反复漂洗,直至将布上的枫香树脂、水牛油混合物全部洗刷掉,露出布的底色,最后晒干碾平而成。枫香印染工序繁杂、用时很长,制作周期可达半年之久。产品主要用于衣裙、服装、挂饰、背带、床单、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当地结婚嫁女,以枫香印染被褥数量的多少,来表达对女儿的喜爱程度。

这些产品,在二楼展厅里都有展示,笔者最喜欢那蓝白相映、素雅的面料了。龙馆长根据传统工艺,研制出有白凸蓝凹或者蓝凸白凹的立体图案枫香印染,这种产品价值连城,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瑶族枫香印染手工技艺历经百余年从未中断传承,原因在于当地民风民俗的需要,该技艺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如今,枫香印染手工技艺除了用于日常的嫁娶、丧葬外,还作工艺品收藏和装饰用。

在枫香印染手工技艺创新和传承工作中,笔者问龙馆长:“你是如何维系的?”

龙馆长说:“枫香印染好看是好看,很有文化、艺术价值,就是很难传承。我为了这些藏品,花掉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虽然做了很多的文创产品,销量不愁,但是手工制作艺人较少,印染工期长、成本高。目前,我正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延续枫香印染手工技艺,以营利为目的的话,这项事业是做不长的。”

接着笔者好奇问道:“瑶族枫香印染手工技艺是如何产生的呢?”

龙馆长饶有兴趣地说:“据老一辈人说,有一位可爱漂亮的姑娘把织布机摆到了一株百年枫香树下织布,枫香树脂偶然滴落在织成的白布上,姑娘将白布印染后,竟然在白布上出现了美丽的图案,‘洗搓不去,入缸浸染,呈梅花状,蓝底白花,族人欣然,始有枫香染’。因此图乃‘天意’玉成,所以枫香印染也有‘天染枫香’之说。”随着龙馆长的解说,笔者抚摸着各种枫香印染样品,思绪飘飞出窗外,这不就是蓝天白云吗?这不就是大自然的样子吗?这不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吗?

从博物馆二楼跑马廊向前望去,远山云雾缭绕,村寨依山傍水,枫树、银杏、松柏古木参天,风景秀丽;田野里,油菜绿波摇荡;清澈的河中,鸭子、白鹅嬉戏翻飞;古木屋独具特色,村委会广场上国旗高高飘扬,随风招展。愿根植于乡野的瑶族枫香印染手工技艺之花,在河坝周边盛开不败,素雅、古朴、永存。

--> 2022-06-06 1 1 黔东南日报 c189432.html 1 河坝盛开民族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