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吴丽丹 王文菊) 近日,在黎平县龙形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凯益雄服装厂就业帮扶车间里,员工李万德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在家门口上班,不用去外地找活做,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好家中生病的妻子和孙子,真的太好了。”李万德满意地说道。据了解,李万德所在的就业帮扶车间设立于2020年7月,解决了安置点近40余名搬迁劳动力就业。
实际上,这只是黎平县加快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黎平县聚力党建引领,以“稳就业”“保就业”为重点,积极探索“帮扶车间+”模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就业工作,让搬迁群众“出门就能上班,在家也赚钱”。
“帮扶车间+厂房”模式,破解就业难题。积极引进永杨鞋业、依尔丹皮具、凯益雄制衣厂等技术要求低的来料加工制造业,把就业帮扶车间建在易地搬迁安置点,优先帮助年龄偏大、居家妇女、轻度残疾等重点人群就业,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目前,全县易地搬迁安置点认定就业帮扶车间20个,带动就业640人,其中搬迁群众354人。
“帮扶车间+居家”模式,破解顾家难题。针对搬迁群众可支配时间不固定,导致就业帮扶车间员工频繁流失问题,就业帮扶车间采取“企业﹢订单﹢搬迁户”方式,开启搬迁群众“居家就业”模式,帮扶车间提供必备的生产工具、原材料并负责回购生产出的合格成品,按计件制发放工资。“居家就业”把工作场地由车间搬进家里,让搬迁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就业。目前,有2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居家就业。
“帮扶车间+企业+合作社”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村级合作社为依托,整合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联动村级合作社、龙头企业创建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参与合作社和企业生产经营、产业管护等工作,提高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就业的效率。目前,全县179个帮扶车间,解决就业4382人,其中搬迁劳动力就业490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就业工作,让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生活有保障、精神有慰藉,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黎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