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县三江中学 林安罗
数学是一门思辨能力较强的自然科学,其知识体系严谨、科学,使很多学生深感枯燥、乏味,难学难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都做了要求。基于状况,本人在教学中尝试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出发,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充分了解数学,从而调动学习热情,挖掘潜在的智力因素,更好地为学好高中数学提供动力支持。
一、创设情境导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高中数学重在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借此引导学生去进行科学探究。为此,教师不但要做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而且要善于“添柴加火”进行情境创设。
例如,在教学排列知识时,笔者提前准备一个箱子以及6个红球(1~6号)和6个黄球(7~12号),上课后给学生演示,把1~12号球放在箱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摸球试验,随后让学生定位摸出两个球的颜色概率是否一致?学生开始不敢回答,陆续有人说出“不一 样”的答案,到底怎么不一样呢?笔者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画图计算标明。一会工夫,有学生提出很麻烦,得出结果更是不容易。笔者看到这种境况,便微笑着告诉学生,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将要学到的“排列组合”进行有效解答,这就为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奠定了感情和学习的基础。
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易于掌握。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创设学习情景的: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绳子和两枚图钉,按课本的要求自己动手画椭圆,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椭圆的画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板上作图说明了什么?
(2)在绳长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当两个图钉合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个图钉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
经过以上实践,学生自然能很快得出结论:当 [~公式~]时是椭圆;当[~公式~]时是线段;当[~公式~]时是圆;当[~公式~]时,轨迹不存在。
(3)根据以上作图实验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由学生归纳椭圆的定义) 。
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与操作,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使学生对椭圆的概念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
三、运用小故事,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好奇心
经验告诉我们,好奇心会使人们对某件事物、某个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处于求知阶段的高中学生更是如此。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笔者认为,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小故事使教材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中,笔者先讲了个故事:传说古印度国王第一次玩国际象棋时就被深深地迷住了,他决定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并让发明者自己提要求。发明者指着棋盘对国王说:“在棋盘的第一个格里放一粒麦粒,第二个格里放两粒麦粒, 第三个格里放四粒麦粒,第四个格里放八粒麦粒…… 按这样规律放满 64 个格。”请问:按发明者的要求国王应给他多少粒麦粒?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发明者到底向国王要了多少粒麦粒作为对自己的奖赏呢?有一部分学生竟动手算了起来,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便怀着愉悦的情绪听课了。同时也为“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新时代的高中数学课堂实施情感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适时运用,不可滥用,用真情实感来开启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带着情感进行学习,最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综合素质才能够得以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