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近日,记者走进台江县革一镇枇杷种植示范基地,只见成片的枇杷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果实,缀在绿叶之间,格外诱人,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装箱,现场还有来自周边县市的部分市民提着篮子,穿梭枇杷果树之间,一边采摘,一边品尝,感受自由采摘的乐趣。
眼前这幅丰收喜悦的景象,不仅有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的努力,还包含着一位省级科技特派员十年的付出,她就是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吴格娥。
十多年来,吴格娥始终心系百姓,关注民生。当得知台江县“革一枇杷”产量低、商品果率低、结果稳定性低时,便深入到革一枇杷园调研,发现老百姓种植枇杷缺方法、缺技术,因此产量低,收入低。她决心改善这一状况,便经常利用周末、节假日来到革一镇帮助老百姓解决枇杷种植技术难题,一干就是十年。
以田间地头为课堂,以果农家为教室,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技术培训、讲座和数不清的一对一指导,从施肥到修剪、从疏花疏果到病虫防治、从整形到高接换种,从农药的合理选择到科学使用,吴格娥用朴实易懂的话语耐心细致为农户讲解,手把手教授各个生产技术环节。
这些年,革一老百姓离不开她,这里的枇杷也离不开她。“革一枇杷”果实酸甜可口,肉质细腻,皮薄易剥,品质上乘,市场潜力巨大。但却因产量较低,隔年结果和大小年结果现象明显,大小年之间产量差异率在50%以上,导致果农收入极不稳定。
从2010年开始,吴格娥便着手攻克“革一枇杷”大小年结果的技术难题。她走遍了革一大大小小的枇杷园,对栽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2011年,她向省科技厅申报了农业攻关项目“攻克枇杷大小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经过3年废寝忘食的研究,终于攻克了枇杷大小年结果的难题。她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的资料编写成实用技术读物《枇杷栽培技术图解》,先后向革一镇捐赠了300余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爱心为村民们送上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5年以来,吴格娥一直坚守在革一镇推广应用枇杷高产栽培技术的道路上,创新了抓培训、抓示范、抓季节“三抓”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她先后对革一镇干部、种植户、返乡创业村民等进行技术培训50余场3300余人次,还有无数次的一对一入园指导。
“我们选有一定规模、学习积极性高的农户枇杷园为示范园,指导他们按季节实施关键生产技术,通过示范引领来辐射其他农户,改变乡亲们的种植观念。”吴格娥说,十多年来,自己的周末基本都是在革一度过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跟着一起来革一,现在上高中了。
春去秋来,岁月改变了她的容颜,却从未改变她的初心。“我很荣幸,见证了一个产业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个产业带给乡亲们的实惠,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吴格娥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用心血一点点改变着大山的面貌,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对于“革一枇杷”未来的发展,吴格娥心中早已描绘了一幅更美丽的蓝图。技术是关键,必须“授人以渔”。着力培养了来自革一镇和黔东南职院的后备科技服务人员4人及枇杷致富带头人13人。
如今,黄澄澄的枇杷果实挂满枝头,枇杷树成为了革一老百姓的摇钱树。吴格娥也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民盟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盟员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同时,她围绕 “三农”、教育等民生问题提交了34份代表书面建议;主持完成厅级以上课题6项,获地厅级研究成果奖6项,公开发表论文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