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07日

“九寨”纪行

○ 王远柏

作为省报记者,这些年差不多走遍了全省88个县,大量的时间都待在不同的村落,而曾经养育了我的故乡——锦屏“九寨”,至今却依然未能走完。

“九寨”位于清水江左岸,侗乡腹地,在一条自西南向东北走向的崇山峡谷之间,分别坐落着瑶白、彦洞、黄门、石引、平秋、高坝、皮所、魁胆、小江等九个寨子。当然,如今已不再只有这九个村落了,这片连绵百里的高山河谷,散落着的大大小小的村子,早就有了几十个。就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九寨”,我都未曾全部走完,心里一直保持着某种希望与期待,当然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亏欠与遗憾。

近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九寨”山区。为报道“九寨”的发展变化,我终于找到机会深入“九寨”山区采访,无形中也渐渐了却走遍家乡“九寨”的心愿。

我决定去高坝,这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寨子。

高坝的文化名片“农历七月二十歌节”,被誉为男女青年的爱情殿堂,是侗族北部方言区影响最大的民族歌节,闻名遐迩。

我曾在锦屏作家王明相散文《高坝歌节今昔》和石玉锡小说《竹影》中,了解到高坝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因而对这个寨子充满了好奇。

去年,一个夏天的早晨,在王明相、石玉锡等人陪同下,我慕名来到高坝。高坝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山梁上,坐北面南,视野开阔。

走进高坝,崭新的寨门气派十足,水泥道路四通八达,太阳能路灯低碳环保,古朴吊脚楼和新修楼房交相辉映,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好一派美丽的农村风光。

但是,偌大的寨子里,空空荡荡,难得遇到几个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在院子里休憩的老人说道。

村干部告诉我,务工经济是高坝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们来到歌节举办地点——龙山,龙山位于高坝村的最上部,是一个马鞍型约有足球场大小的斜缓草坡,这里视野开阔,风景优美。

高坝歌节,是为纪念寨子里一对年轻情侣的坚贞爱情而形成的,已历经百余年。每逢歌节,九寨人换上节日的盛装,如潮水般涌向高坝。周边剑河县、天柱县的人们,这一天也会来到高坝,共赴盛会。高坝歌节成为北侗地区青年男女青春的舞台、爱情的乐园,是他们寻梦或圆梦的场所。

村里老人告诉我们,歌节内容丰富,有歌堂对歌、斗鸡斗鸟等。主要还是以歌堂对歌为主,青年男女在这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自由浪漫,无数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近些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高坝歌节得以延续。然而,曾经以年轻人为主角的歌节,如今却难觅年轻人身影。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如今年轻人都在外务工,他们既没有时间学歌,对侗歌也不再感兴趣。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今年轻人的恋爱方式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采用对歌的方式,民歌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市场。曾经如山花般灿烂的“九寨”侗歌,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站在杂草丛生的高坝歌场,我不得不担忧:将来的高坝歌节,谁来唱?谁来听?怎样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这是新时代里“九寨”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瑶白“摆古节”,在全国少数民族节日中独树一帜。去瑶白村看摆古,成为我的一桩心愿。但有些事情,要看机缘。

去年夏天,我应邀回家乡参加“第六届锦屏文书学术研讨会”,恰逢瑶白举行农历六月六“摆古节”,参加完研讨会主要活动后,我急匆匆赶往瑶白。

这天,拦路迎宾、寻宗祭祖、长桌摆古、民歌对唱、斗牛斗鸟等活动在瑶白村轮番上演,精彩纷呈。

长桌摆古是“摆古节”最重要的活动。“摆古”为当地侗语,汉语直译为“叙说远古的历史”。摆古现场,寨老、歌师、艺人、宾客围着长桌而坐,四周又围满了身着侗族盛装的男男女女。摆古中,大家将盘古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朝代更迭、姓氏来历、婚嫁习俗、人文景观、丰收景象等内容说、唱出来,劝勉人们遵纪守法、革除陈规陋习、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摆古节”具有历史悠久性、群众参与性、民族多样性、姓氏传承性、文化多元性等显著特征。

活动现场,我遇到了该村在锦屏中学教书的范华洲老师,他特意回来参加“摆古节”,他说:“‘摆古节’比过年还热闹,不少在外务工的瑶白人,不远千里万里赶回来参加活动。”

我被村民浓厚的文化自觉感动不已。可我又在想:“一年一小摆,三年一大摆”的瑶白“摆古节”,当地群众又能从中收获什么呢?

2016年,省委为黔东南做出重大战略定位:牢牢守住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自觉,瑶白“摆古节”已经成为北侗地区著名的文化名片。但是,当地群众并未从“摆古节”中获得经济效益。

我想,下一步,瑶白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宝贝”,发展乡村旅游,让群众吃上旅游饭,这才是长久之计。

我一直想去“九寨”最边远的寨子。县里的人告诉我说:“那就去九勺吧。”

九勺?以前听说过,那是一个山高路远、偏僻贫穷的寨子。据锦屏当地文史专家王宗勋主编的《乡土锦屏》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九勺尚有穷苦人家的十七八岁姑娘,没有像样的衣服穿去赶场或玩山,寨子里有相当一部分人终生未到过县城。

我不断在心里想,不知道现在的九勺怎么样了?我们一路走走停停,开着车穿越了“九寨”的不少寨子,终于在下午的时候抵达了九勺侗寨。

太阳炽热无比,等候在村口的村支书对我们说:“我们先去看古树吧。”

这里古木参天、古树成群,不乏红豆杉等珍贵树种。走进古树群,暑气褪去,我们顿时感到凉爽不少,真是一个休憩的好地方。

这些年来,我走过不少传统村落,但像九勺这样拥有众多古树的村落,也不多见。

据传,九勺原先是一片森林,那时候高坝村的耕牛总是喜欢跑到这片森林里来。于是,村民陆续从高坝村搬迁过来,并把耕牛经常逗留的大叶拷树视为“树神”。

这里的侗家人爱树护树,不仅敬畏古树、不砍古树,就连古树的枯枝掉落地上,村民也不会捡拾回家,而是让枯枝回归大地、回归自然。

如今,九勺更是在《村规民约》里规定:“古树保护区禁止乱砍滥伐事件发生,一旦发现,罚款2000—10000元不等,并送相关机关处理。”

2016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倡生态环保理念,保护绿水青山,九勺将每年正月十一日定为“古树文化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潜心守护,换来的是绿水青山、绿树成荫。不仅如此,近几年九勺通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九勺,曾经的穷乡僻壤,如今成了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摆在九勺人面前的新课题。

采访结束,夜色下我们驱车穿越“九寨”山区茫茫森林返回县城。我在车上睡着了,做了一个梦——在长长的梦境里,我一路踏歌,行走在故乡“九寨”的村村寨寨……

--> 2022-06-07 1 1 黔东南日报 c189489.html 1 “九寨”纪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