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07日

重游“八仙洞”

○ 王永良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至廿二日是锦屏县高坝村北部侗族传统节日——高坝歌节。这三天,远近闻名的高坝歌场人群如蚁、歌声如潮。尤其是锦屏、剑河、天柱三县周边数以万计的侗族男女老少,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高坝歌场,参加一年一度的民族盛会,热闹非凡。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高坝歌节的规模年胜一年。活动内容主要有民歌对唱、青年自由玩唱、文艺表演、篮球比赛、斗牛斗鸡比赛等项目,适合各种人群,所以人们无不向往。

1989年,当时还是农民新闻爱好者的笔者,参加高坝歌节对歌赛歌和游玩“八仙洞”胜景以后,耳闻目睹,积累了大量资料。于是,大胆学写了一篇旅游竞赛征文“不游‘八仙洞’,哪像赶歌场”投往《黔东南报》,竟被刊发在1989年6月26日《黔东南报》二版。当年的7月30日,银鸽杯旅游新闻竞赛结果揭晓,我的参赛作品竟获二等奖,当时无比高兴。从此,我与《黔东南日报》的感情越来越深,遂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晃32年,时间过得真快。今年9月的一个星期六,锦屏县平秋镇人大主席谭洪勇在听说我有重游“八仙洞”之意后,便趁空闲之机开着私家车到凸寨接我,让年逾古稀的我和内人徐银季有机会游览一次“八仙洞”。由于当天天气晴朗,我们趁机一日三县游:天柱县莲花山大桥、剑河县平岑“八仙洞”、锦屏县圭叶五合章造型。参观了竣工不久的莲花山大桥,这座大桥是天柱县石洞镇与锦屏县平秋镇的唯一通道,而且连上了锦屏县城至剑河县盘溪镇的旅游省道。

莲花山有一渡口,又称太步河,过去常以小木排摆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莲花山附近的锦屏县某村曾有一户人家嫁女到对岸的天柱县某村,当姨娘队一行20多人经过莲花山太步河时,要分几批登上小木排过河,其中有一批因挤上小木排的人数过多,导致小木排刚到河中央就被水浪压沉,凌晨时分无法施救,其中有 5个年轻姨娘命丧河中,把喜事办成了丧事,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心痛不已。如今有了莲花山大桥,40多年前发生的那场悲剧将永远不会重演。两岸老百姓无不称赞:共产党真好!人民政府真好!

从莲花山大桥返回的途中,我们又特意参观了曾被全国媒体誉为“史上最牛公章”的锦屏县圭叶村五合章造型,因间隔14年未到圭叶村观赏了,特留影纪念。圭叶村创造五瓣公章用于审核财务让群众放心的诸多感人故事,经过2007年11月8日《黔东南日报》以“圭叶村一枚公章分五瓣”为大标题报道后,《贵州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近百家报纸和网站纷纷跟踪报道,轰动全国,其中《人民日报》2007年12月3日刊登消息、12月7日发表新闻时评。尤其是圭叶村五瓣公章的掌管人谭洪灿、谭洪江、谭洪权、谭元煜、杨仁炳和当时的村支书谭洪勇一行6人,应邀到贵阳又改乘飞机飞往北京,于2007年12月27日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回顾栏目主持人白岩松电视专访,好不风光!

言归正传,此行重游“八仙洞”才是主要目的。风景如画的“八仙洞”,坐落在剑河县平岑乡境内,形态真的挺像,名不虚传。由于远近闻名,游客络绎不绝。所以“八仙洞”上方的平岑水库旁的“八仙洞山庄”应运而生,湖面上又配有三艘游艇,专供游客吃喝玩乐,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与上次游览“八仙洞”时相比变化很大,真的值得一游。

平岑“八仙洞”,仅距高坝歌场4公里,据说在很久以前,“八仙洞”还是一座泥山,经过几千年的风雨雕琢,逐渐形成“八仙”之状。从洞脚公路抬头仰望,越看越像传说中的“八仙”,雄踞峰顶,鸟瞰群山,如在洞察人间善恶。第一个:昂首挺胸,形似汉钟离;第二个:刚毅勇敢,与张果老无异。其余的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八仙洞”背后是悬崖峭壁,半壁中有一块五六平方米的小坪,坪上有一无碑旧坟,据说是天柱县织云乡侗族北伐名将王天培祖父的骨灰安葬处,地势既险要又优雅,慕名前往拜谒者不计其数。再往后,山上有一大型水库,称为平岑水库。该水库水源充足,堪称高山平湖,可灌良田千亩。水库周围还开辟有综合茶场,修筑了2.4公里长的水泥硬化公路。1987年冬,贵州省农科院曾派高级工程师到此规划承包科技扶贫项目,为剑河县平岑乡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

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各地原来的黄泥路都变成了柏油路或水泥硬化路。因此,“八仙洞”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日至廿二日高坝歌节期间,成了人们向往的游玩目的地,故当年的银鸽杯旅游新闻竞赛征文标题为“不游‘八仙洞’,哪像赶歌场”,看来确实是恰如其分的标题了!

--> 2022-06-07 1 1 黔东南日报 c189490.html 1 重游“八仙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