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十中学 刘继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精选、精讲,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学习和掌握,让学生心中有完整、简单、明晰的物理图景,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物态变化”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通常在下雪时我们没有感觉很冷,但是化雪时却感觉很冷。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在讲“电压”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知道,高压电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小鸟站在高压线上,并没有发生我们想象中的触电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再如,在讲“浮力”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知道,不会游泳的人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会沉入海底,但是在死海中人们不但不会下沉,还能长时间躺在海中看书。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在讲“光的折射现象”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准备一个杯子和一根筷子,将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实验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例如,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物体沉到水下是因为没有浮力的影响;铁块所受到的浮力一定比木块小;气体中的同一物体所受浮力要比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初中生所形成的这些前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具体的物理实验为手段和载体,利用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他们充分感知和接受新知识,摆脱之前形成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定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用简单的文字、语言描述代替具体的实验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例如,在判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影响时,教师可以直接使用称重法,用测力计称重实物进行演示:先用测力计钩挂起一块铁块,让学生记下显示的数字,然后用手向上托起铁块,学生容易发现测力计数字会变小,这是因为铁块受到了手的上托力;再把铁块放到水中,发现测力计的数字也变小了。这说明水对铁块施加了上托的力,也就是铁块受到浮力的影响。这样,学生能得出下沉物体也受浮力影响的结论。
三、丰富课堂内容提效率。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让学生在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中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小组的思考讨论与交流,他们会得到更为全面的答案,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例如,在操作实验“电阻的测量”时,笔者就让学生采取小学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首先,电阻是没办法直接测量出来的,学生根据欧姆定律都知道了电阻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于是就引导学生利用电流和电压测量电阻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为学生讲解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学生经过交流与思考,他们都知道要多次测量电压与电流值。在实验操作时,学生通过小组的思考讨论与交流,他们会得到更为全面的答案,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例如,在操作实验“电阻的测量”时,笔者就让学生采取小学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首先,电阻是没办法直接测量出来的,学生根据欧姆定律都知道了电阻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于是就引导学生利用电流和电压测量电阻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为学生讲解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学生经过交流与思考,他们都知道要多次测量电压与电流值。虽然有的小组在实验操作中出现了一些误差,但是经过其他成员的纠正,学生都及时地找到了问题,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使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掌握得十分透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