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 石昌宇
德困生,顾名思义,即思想品德方面有较大缺陷的学生。德困生在校主要表现为:不遵守纪律,不尊重老师,学习态度不端正,言行粗俗,廉耻意识不强等等。对于德困生,笔者一向是以预防为主,转化仅为辅,通过预防与转化相结合的方式,使班上不出现、少出现德困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扫除德困生滋生和成长的土壤。
一、预防为主
《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而屈人之兵,凭借的是实力,克敌的同时敌伤一千自损八百,给自己带来消耗和损失。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完满的结果,是兵家的理想境界。同样,治疗疾病最好的办法是预防疾病,转化德困生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出现德困生。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德困生预防占据的是主动地位、是上策,其次才轮到转化。可以说,转化是一种被动的补救措施。
1.定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尽管加在一块才29条,但是它们却涵盖了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可以说是中小学生一切行为的准绳,如果学生能够贯彻落实好这29条中的每一条的话,思想上是不会出现偏差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定期组织学生学习,让这些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做好理想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身都是向善的,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性,从而导致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人性向善的一面。可通过展示一些知名大学图片、视频资料,全国大学排名情况乃至世界大学排名情况等,使学生产生向往心目中的名牌大学,从而发愤读书。“拔尽心中杂草”,一心直奔心中所向。
3.利用好名人伟人效应
正由于学生善的本性,他们会向往名人和伟人。当他们在了解某个名人和伟人后,会产生向心目中的偶像学习的冲动,想成为偶像一样的人。因此,可多给学生讲一些名人、伟人的故事,如张海迪、岳飞、周恩来、爱迪生等人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浸润,往往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胜过于批评、惩罚和枯燥的教条。
4.渗透中国经典国学思想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凝聚着先人们无数的智慧。《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大学》《中庸》等书,蕴藏着无数做人的道理。我们应通过讲里面的一些经典故事,让学生背诵一些经典句段等方式,使思想教育悄悄地浸润学生心田。
二、转化为辅
再健全的法制,也会有人违法;再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治愈不了所有人的病;再用心的教育,也会有人心中长草。对于这样的学生,就需要我们用爱去感化。
1.了解学生生活背景
每个孩子都像一块无瑕的玉,雕刻成什么样子,全靠大人。德困生的产生,一定和他们的家庭有关系,有的是教育缺失,有的是家长溺爱,有的是管教方法失当。需要教师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加以转化。
2.摆正姿态,理解学生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思想品行发生偏差,孩子都是无辜的,他们是直接受害者。对于班里的德困生,教师给予他们的不应该是指责、挖苦和排挤,而应是理解,他们缺少的从来都不是批评,而恰恰是理解、鼓励和赞赏。教师只要认识于此,相信办法一定比困难多。
3.制定计划,帮扶学生
了解到德困生产生的原因后,老师就应该针对不同的孩子量体裁衣,制定帮扶计划,及时跟进,防止反弹。
一个人,最好是不要生病,一旦生病,根治起来便会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一个班,最好的德育应该是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