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县平秋小学 龙运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测、交流和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融入课堂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四年级数学上册《公顷和平方米》例1的教学时,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并让学生算出边长1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米。接着算一算1公顷包括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再领学生到学校足球场感受大约1公顷的大小。通过这样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主进行实物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后,把学生带到足球场,要求每个同学从同一起点沿足球跑道走一圈,教师计时,让学生计算出自己的速度,并比较相同的路程,速度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二、让数学走进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
陶行知在教育理论中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将生活化实例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笔者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计算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月、一年的用电量。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节约用电,科学用电”的教育。又如,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后,带领学生到超市去购物,让学生观察商品的标价是怎样标的,并让每个小组亲自购物(每小组购买单价不是整数的两件商品),运用所学习的小数加减的知识算一算,付给营业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通过这样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
三、解决生活日常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而来的。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第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上有什么建筑物,在体验活动中真正掌握方位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要求学生以学校操场为中心画出八个方向的建筑物且标注好方向,通过讨论得出正确标准的方位图。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掌握新知识,这也就是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所在。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这样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