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谷陇镇加巴小学 王 勤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专注力不够,信息技术带来语文课堂的革新,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于一体,图形清晰、动态感强、速度快,上一节语文优质课,就像在看一场电影,学生学习很投入。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遇到一个好的老师那是学生一辈子的幸福。教师把自己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见闻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速度更快。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是全面的,更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网络上的名师,教学中的大咖都在网上上课,运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和名师零距离。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便捷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助于把一些抽象、难懂、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形象生动准确地展示出来。
在社会日益信息化、现代化的今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才能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所以,教学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语文教学中“以我为主,全程灌输”的教学模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单单从文中字面上了解是很贫乏的。可见,烦闷单一地授课,部分学生精神是难以集中的。教改推进到现在,语文课又怎么优化呢? 因此,在语文课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在《芦花荡》一文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教学的一些尝试。第一个环节,教师运用短视频播放芦苇荡的课程,使得学生了解课文。第二个环节,在让学生感知课文后,教师设计三个问题:老头子和女孩子什么关系?《芦花荡》中,老头子最后将两个女孩送走时他说些什么?老头子的性格会因这一次失误而产生变化吗?第三个环节,把同学分成四人组,进行合作探究。探究激发了灵感,探究创新了思维,同学们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因而激发了学生兴趣,不但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而且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视野
在农村小学,学生接触的面不多,更没有太多的游历、阅历、经历,导致小学生无法理解课文。为了扩大视野,小学生需要看许多课外书。借助信息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学习到许许多多相关的知识,不用费神去书店挑选。 例如,在上《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信息技术播放香炉山的美景,情景再现的同时让学生朗诵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地进行微课等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分享,使得学生参与相关微课资源的搜集,使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解还能接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这样不仅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学习途径,还激发了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师的不断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想让小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就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教师对优等生固然需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老师的温暖也同样该送给他们,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许多老师习惯在课后把学困生留下来补课,这无异于不断提醒他们:“你是学困生。”老师则要千方百计地发现学困生的优点进行由衷赞扬,通过表扬,学生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使得学生学习动力更足。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为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使得学生爱上语文课堂,提高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