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罗刚 洪加启) 眼下正值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移栽的关键时节,笔者走进镇远县都坪镇地花村杂稻制种基地,到处是制种农户打田、拔苗、移栽的忙碌场景。
“我进行杂稻制种已有十多年,今年又种了100多亩,现在禾苗生长良好,正在组织劳动力进行移栽,杂稻制种产业有钱可赚,值得发展。”地花村杂稻制种大户杨德胜信心满满地说。
地花村位于龙江河沿岸,气候暖湿,地势平坦,这里有7个50亩左右的独立坝区,这可以让母本免受其他品种花粉的影响,制出的种子会更加优良。
“我们与贵州筑农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协议,以每公斤13.3元的保底价格回收,并且全程有专业技术员进行指导,老百姓很有信心。”地花绿维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远彪介绍道。
近年来,地花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助农活动,把制种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结合“秋冬种”工作,在秋冬季利用制种的田地再种植一季蔬菜,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叩开了一道带动村民增加收入的致富大门。
据悉,今年该村已种植杂稻制种320亩,预计产值12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