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08日

岑松镇纪委:

开展下沉监督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本报讯(通讯员 吴敏) “我小时候一放学就去打桑叶,回家把桑叶喂给蚕虫,之后蚕吐丝成茧了,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纺线织布做衣服给我们穿。”这是剑河县岑松镇巫沟村村民谢权的“乡愁”。

“打桑叶喂蚕虫是我小时候难忘的回忆,想不到现在30年过去了,我们村实施了种桑养蚕项目,桑树和蚕丝将给村里的老人带来第二份‘养老金’,给留守妇女带来生活费。”看到前来回访的纪检干部,谢权喜悦地说。

据了解,今年巫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施种桑养蚕项目70亩,外出务工村民的土地和耕种效益低下的土地流转出来实施种桑养蚕项目,每亩每年的租金300元,这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老人带来了第二份“养老金”,流转土地多的老人每年能拿到900元。项目种植需要炼山、整地、种植桑树苗,每人每天100元,村里的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务工就能挣到生活费。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实施了60亩的佛手瓜种植,附近还有林下仿野生食用菌项目,像杨胜林这样有亲人瘫痪在家的村民,需要照顾家人,不能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每月能有2000元至3000元的收入。

去年9月,镇纪委在开展“访村寨、重监督、助振兴”的走访中,走访到巫沟村水电技术人才谢权家时,谢权一脸失落地跟纪检干部说:“我外出务工走过很多地方,看见别人的乡村比我们好,为什么我们的农村比不上人家?为什么我们永远都是落后?我想带领村民们致富,增加他们的收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但是我又不懂农业技术,又没有资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镇纪委将走访收集的问题反馈给岑松镇党委,镇党委立即组织党建办、乡村振兴工作站、农业服务中心,共同探讨乡村人才振兴事宜,通过走访群众,物色勤于奉献、带富力强的人才,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台账,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之提供技术、项目、资金支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巫沟村驻村干部把岑松镇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告知谢权后,谢权放弃了外地每月8000元工资的工作,回乡担任巫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带头实施种桑养蚕、佛手瓜项目,带动村民致富。

(备注:1亩=0.0666667公顷)

--> 2022-06-08 岑松镇纪委: 1 1 黔东南日报 c189568.html 1 开展下沉监督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enpproperty-->